“油”字语义场的生成及其文化意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3期).docx

  • 0
  • 0
  • 约3.15千字
  • 约 35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油”字语义场的生成及其文化意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3期).docx

  1. 1、本文档共35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油”字语义场的生成及其文化意蕴 作者:吴雅琦 李奇志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3期 摘要:“油”字是汉语言中的核心词之一,从甲骨文到春秋金文、战国文字,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记录了我国油文化的各种形成事项。从语言文字的视角看,我国油文化的出现,表现在围绕着“油”字所呈现的“油”的语义场上。“油”字进入本语义场后,很快显示出替代“膏”“脂”之势,并最终成为现代汉语“油”语义场的主导词。“油”本身具有各种物理特性,而其物理特性在社会发展和运用中又衍生出不同的文化比喻义,由此生成了我国丰富的“油”语言文化意义场。 关键词:“油”字;“油”语言;语义场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2017.03.0029 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油”字在斯瓦德什(M.Swadesh)的《百词表》中位居第32位,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从油文化的角度而言,“油”字是中国油文化的载体。一般认为,我国所能见到和识别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从甲骨文到春秋金文、戰国文字,从篆书到隶属再到楷书,记录了我国油文化的各种形成事项。 一、“油”字语义场的出现 从语言文字的视角看,我国油文化的出现,表现在围绕着“油”字所呈现出的“油”的语义场的形成上。 在我国先秦文献中,已有“油”的记载。只不过,其时的“油”并非现在的“油”。 “油”,形声字,从水,由声。《说文·水部》载:“油水,出武陵屏陵西,东南人江。”可见,“油”的本义指水,是一条河流的名字。 先秦文献中的“油”并不指称“油脂”的意义,且不单独以字的面貌出现,而是以“油油”、“油然”之类的词的形式出现。“油油”在先秦文献中,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如《尚书大传》卷二:“﹝ 微子 ﹞乃为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二是指“流动貌”,如《楚辞·刘向》:“ 江湘油油,长流汩兮。” 三是指“和悦恭谨貌”,如《礼记·玉藻》:“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郑玄 注:“油油,説敬貌。” “油然”出于《孟子·梁惠王上》。在先秦文献中,意义也主要有三:一是指“盛兴貌”,如《孟子·梁惠王上》有:“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二是指“自然而然”,如《庄子·知北游》:“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三是指“舒缓貌”,如《孔子家语·五仪》中有“ 孔子 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先秦时期,具有后世“油”特质的“油”多以“膏”、“脂”或“肪”称之,其指称的多样化,充分表明了那时对油脂的多方位认识和利用。从油脂的来源看,先秦使用的动物油脂多是从家养畜禽的脂肪中提炼出来的,如牛、羊、猪、犬等等,不同的动物油脂有不同的名称。《周礼·冬官·梓人》郑注:“脂者,牛羊属;膏者,豕属。”[1]《说文解字》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2]。从油脂的形态看,《礼记·内则》孔颖达疏曰:“凝者曰脂,释者为膏。”[3]从油脂的味道看,《周礼·天官·庖人》曰:“膏臊,犬膏。膏腥,豕膏也。鲜,鱼也。羽,雁也。膏膻,羊脂也。”[4] 我国早期的植物油脂样态与现在的液体样态不同,是将含油量较高的植物种子或果实捣碎成泥状加以使用的,也称为膏、脂。《楚辞·招魂》曰:“兰膏明烛,华容备些。”王逸注:“兰膏,以兰香炼膏也。无故自凝曰坐。”[5]“兰膏”是用泽兰叶子提炼出的“膏”状植物油脂,说明屈原时代的楚人已用泽兰熬炼油脂供照明用,《楚辞》中的“兰膏明烛”可能是目前我们所见的最早利用植物油脂作为照明能源的记载。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魏晋时期,“油”的语义场包括五大成员:“膏”、“脂”、“油”、“肪”、“泽”。从各成员的使用比例来看,魏晋“油”语义场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其中,“膏”、“脂”、“油”的使用频率都很高,分别达121例、150例、144例,呈三足鼎立之势。新生力量“油”自东汉进入该语义场以来,使用频率急速增长。“肪”、“泽”的使用率相对而言则较少,分别只有19例和7例。”[6]“油”指称“油脂”大约在东汉时期,《释名·释饮食》有言:“奈油,搗奈实和以涂增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奈油亦如之。”“油”之所以能逐渐替代“膏”、“脂”进入本语义场,与人们的认知习惯有关。“油”初义为水,上文《释名·释饮食》说奈油“形似油也”,说明植物油和水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同属液体,这种物理上的相似使人们顺理成章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因此,“油”也就产生了“油脂”的新义,进入了本语义场。 从用法上看,“油”的使用情况和“膏”、“脂”相同,可以指动物的脂肪,如“以韭根,炒存性,旋捣末,以猪脂油调,敷之”[7]。也可以指植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