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快乐观-《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docx

  • 0
  • 0
  • 约2.88千字
  • 约 22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论庄子的快乐观-《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论庄子的快乐观 作者:王 焱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4期 摘要:庄子的快乐观主要是推崇所谓的“至乐”, 庄子的“至乐”绝不同于世俗所以为的至乐,而是体道之时所呈现的一种生命体验。至乐是一种超越于世俗苦乐之上的快乐境界,因此又被庄子称为“无乐”。“无乐”并不意味着停止了一切情感活动,而表现为一种宁静超然,无所扰动,澄明通达的心灵状态。至乐绝非“适人之适”,而是一种“自适之适”或者“忘适之适”,即一种把自我的舒适与满足推向极至的精神享受。庄子的至乐观,在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中传响不绝。庄子对至乐的思考,或许能够促使一味追求世俗享乐的现代人,对“何为最大的快乐”这一终极人生问题有更深的体悟。 关键词:庄子; 至乐; 无乐; 虚静; 自适 中图分类号:G02;B2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0.04.026 快乐无疑是人最本质的需求,是人的生命意义与终极关怀。然而,究竟什么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即何为至乐?却是一个人言言殊的问题。有的认为至乐就是直接的感官快乐,如亚里士提卜士所宣扬的肉体享乐;有的认为至乐是以牺牲感官快乐所带来的道德优越,如宋明理学家所推崇的孔颜之乐;还有的认为至乐是建立在感官快乐之上的灵魂快乐,如亚里斯多德所倡导的灵魂之善。那么,作为道家集大成者的庄子是如何理解至乐的呢?对于这一问题,以往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不免有笼统空泛之嫌,缺乏细致而系统的论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庄子》各篇章中散落于语段间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有关论述进行立体观照,意在揭示庄子快乐观——至乐的具体表征,希图能弥补以上研究中的些微不足。 一、快乐的精神境界:至乐无乐 对于庄子而言,当一个人体悟到了道的真谛,那么他也就获得了“至乐”的生命体验。然而,庄子所以为的至乐,远非世俗世界所以为的至乐。《庄子?至乐》篇中写道: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1]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只有拥有富贵、长寿、安逸、美味、声色,才算拥有快乐,如若不能拥有,则痛苦不已。而庄子则对这种俗常之识提出了质疑,甚至认为:没有世俗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所谓“至乐无乐”。庄子所说的“无乐”,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反乐”。如果说世俗之逐乐,是立足于苦乐区分之上的对于乐的追求,那么“反乐”则恰好相反,表现为对苦的践行,如同一些苦行僧所做的那样。而庄子则是苦乐俱谴,既不逐乐,亦不求苦。如果以世俗的标准看,可以说庄子是“非乐”,但绝不是“反乐”。“非”与“反”虽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迥异。那么,庄子为什么要抛弃世俗之乐? 首先,世俗之乐乃是一种外物所引发的慌乱之乐,《庄子?缮性》篇说: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1] 庄子认为,世俗之人所以为的快乐源泉——“轩冕”,即名利富贵,并非人之性命所有,乃是身外之物,我们偶然得到它,仅仅意味着它在我们那里寄存一段时间而已,因此它的来去都不由我们控制。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会觉得快乐,但一旦失去它,便会觉得痛苦。而且,即使我们在拥有俗乐的同时,也总是担心引发快乐的外物有一天会失去。因此,这种俗乐,不过是“未尝不荒”的慌乱之乐。 其次,世俗之乐会对“道”和“德”构成破坏。庄子说:“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1]庄子不仅认为,俗乐会对道和德构成牵累;而且明确断言,俗乐是在道和德丧失之后才出现的。《庄子?刻意》篇云:“虚无恬淡,乃合天德。”[1]从中可以看出,道和德赋予给人的本性之乐,乃是一种无乐的虚静平淡之境。而世俗之喜乐的出现,则意味着对道和德的破坏,对人之本性的丧失。庄子将这种失性于俗的人,称为“倒置之民” [1]。 再次,世俗之乐,会对人的生命构成伤害。庄子讲到: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1] 庄子认为,俗乐之大喜乃是一种“阴阳之患”,因为人大喜之时,往往会导致阳气偏盛,阴气偏衰,从而伤及身体。“阴阳”乃是天地衍化的两种相反相成之气,只有当人身体内的阴阳之气处于平衡状态时,人才能健康无疾。因此,俗乐所导致的阳盛阴衰,乃是一种病症,对生命的伤害尤甚,所谓“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