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发展的三重意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docx

  • 0
  • 0
  • 约2.88千字
  • 约 22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精神文化发展的三重意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精神文化发展的三重意蕴 作者:董伟武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4期 摘要:精神文化发展的可深入性、可否定性和可持续性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自体与他体以及自体自身的关系,现实与历史和未来的关系等三个维度揭示了精神文化发展的主体诉求和价值意蕴。其中,可否定性是精神文化发展的核心、灵魂和动力,它直接决定着可深入性和可持续性的深入发展。可深入性为可否定性提供了否定的对象、基础和源泉,为可持续性提供了历史的现实环节。可持续性反过来也作用于可否定性和可深入性。只有可持续性得到切实保证,可否定性才会得以保存可否定性产生的成果,又可为可深入性提供时间保证和进行空间。 关键词:发展;可深入性;可否定性;可持续性;意蕴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0.04.02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走向全方位式的深入发展,发展的问题已由最初的经济领域演变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以及人的生活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展的问题。而精神文化作为整个文化的观念形态部分,其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然而,在急切寻求如何发展精神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一个理论前提——发展的意蕴问题。 一、精神文化发展的可深入性 精神文化发展的可深入性在这里是针对精神文化本身,就其理论与实践二者关系的层面而言的。它有实践和理论两个指向,又可分為实践性和理论性两个方面,即理论走向实践的深入与实践升华为理论的深入。 (一)实践性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6。精神文化发展的可深入性之一的实践性就是建筑在人类实践对精神文化的巨大决定作用之上而由精神文化自身呈现出来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精神文化发展必须深深根植于人类具体的现实的实践活动的深厚土壤之中。具体到我国新时期的精神文化而言,就是要深深根植于波澜壮阔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去,就是要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就是要深深根植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进步的崇高事业中去。 第二,精神文化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实践这一根本动力。世界上的事物无限多样,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同时或同等重要地进入到人的认识活动领域中来,其中的选择空间是由实践活动的需要决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而根本的动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把人类发展归结为超自然力量推动的神学历史观、少数“天才人物”主观精神左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以及自然条件决定的自然主义历史观。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歪曲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本质。同时,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包括精神文化发展)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通过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为人的认识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三,精神文化发展必须牢牢扭住服务于社会实践这一最终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7。这句话道出了解释世界的真正目的应该是用于改变世界,而非其他。精神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亦然,就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然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处。 第四,精神文化发展必须时时处处用社会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来检验自身是否发展,发展多少,发展好坏,以及发展方向正误的问题。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就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只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能够联系和沟通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科学解决了这一争论几千年的问题。精神文化发展不能脱离这一科学标准的检验,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科学轨道而陷入自发性发展之中。 总之,精神文化发展的实践性这一根本属性必然要求精神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以社会实践为中心,服从服务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使自身的发展得以深入下去。反之,脱离社会实践的精神文化必然会失去现实生存的空间,更难以深入和作用于社会实践,即使有某种社会力量强力支撑起来,这样的精神文化也必然是虚假的没有生命力的一具僵尸。因此,精神文化要想发展,要想赢得时代,赢得群众,必须要走进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必须要走进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要能够很好地解释和解决时代问题。 (二)理论性 精神文化发展的可深入性在强调理论走向实践的深入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实践升华为理论的深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员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9。“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