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研究中的误识与偏见-《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docx

  • 0
  • 0
  • 约4.87千字
  • 约 39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研究中的误识与偏见-《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39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研究中的误识与偏见 作者:粟世来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4期 摘要:实践美学“非马论”从僵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狭隘的认识论出发,抹杀实践美学的历史功绩与时代创新,将其盖棺论定为“去马克思主义化”和“去中国化”的美学。这是一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不负责任的论调,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误解和歪曲。这一论调凸显出教条主义和专制主义的痼疾;它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拒绝偏执和专断,尊重多元与差异的辩证法精神。宽容理解、多元对话的辩证思维和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研究所应秉有的,这也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应有之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实践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0.04.021 一种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质疑和批评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这种质疑和批评中充满误解和偏见,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3期刊发了一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专题,其中一篇为陈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以下简称“陈文”),笔者望题生义,本以为陈文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自己启发性、建设性的思考,可供我们分享。读完却发现,陈文除在结尾处从《毛泽东选集》中拈出一句相关论述草草收场外,通篇未见任何对此问题的思考和论述,这多少让人感觉有些遗憾,也有些被其标题忽悠之感。当然,陈文并非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其思考的重心并不在“如何中国化”,而在于实践美学是如何“去中国化”和“去马克思主义化”的。他认为:“对所谓的‘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新实践美学论’来说,它们的美学建构是建立在曲解、否定和颠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之上的。它们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而根本上是去马克思主义化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去中国化’。”[1]在此,陈文已不是对各种实践美学颇有微词,而是从“根本”上对其盖棺论定了。可以说,这是继“过时论”和“终结论”之后,实践美学所遭遇的又一重磅炸弹,即实践美学“非马论”。问题似乎已经变得异常严重,因为对大多数理论而言,你可以有不足和缺陷,可以“被过时”,甚至可以“被终结”,但涉及到性质立场等大是大非的根本问题时已绝非小事可谓了。就此而言,陈文所抛出的这记重磅炸弹可谓威力无比,其中经常用在陈水扁身上的“去中国化”这样具有立场区分功能和意识形态色彩的措辞,具有无比的杀伤力。这种总体性的爆破效应无疑是能够吸引学界眼球的。在此,笔者很佩服陈文语出惊人的学术才情,也很钦佩其怀疑一切,质疑一切的理论勇气,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如果建立在这种才情和勇气上的判断并不建立在了解和尊重实践美学发展的基本事实之上,那它也就言谈可疑了。它充其量是一颗烟雾弹,其话语效应是“雷人的”,其学术效应则是混淆视听的,无益于甚至有碍于对问题本身的廓清和解决。 陈文对实践美学的总体爆破主要是以新实践美学为靶标的。它想当然地把所谓的爆破点放在了作为实践美学本体的“实践”上,认为“‘实践’层次的划分赋予了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意识以实践的功能和实践的向度,事实上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和实践观,走向了主体性哲学和精神本体论”[1]。其实,陈文对新实践美学论走向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新实践美学论的实践本体观确实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而且是彻底的脱离。新实践美学论从来就没坚持过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物质本体论,因为它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所谓的“物质”为何物?陈文能解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物质本体论中的“物质”所指吗?它当然可以轻易地从教科书中寻到答案: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但这种客观实在性只是思维对具体物质抽象的结果,而绝非具体事物。这种物质作为概念是仅存于思维之中的,它只是理性思维的对象,而非感性生活的对象。正如恩格斯所言:“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2]这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苹果,却无法找到“水果”一样。“物质本身”只是思维抽象的产物。陈文将“物质”这一纯粹的抽象视为本体,帮助马克思“创造”出所谓的物质本体论,并批评和警告我们不能“脱离”这一本体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人们行为的依据。在这里,观念的东西成为终极因和世界的主宰。这种超验的“物质本体”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又有何分别呢?事实上,陈文的这种“创造”马克思注定是不会领情的,这种“创造”也正是被马克思所拒斥的。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