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共治”模式的人才支撑状况调查与研究-《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5期).docx

  • 0
  • 0
  • 约2.53千字
  • 约 20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农村社区“共治”模式的人才支撑状况调查与研究-《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5期).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农村社区“共治”模式的人才支撑状况调查与研究 作者:李忠桥 来源:《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5期 [摘要]农村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农村社区推行“共治”模式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才支撑。我国推进城市化以来,农村社区人才变动,特别是农村社区精英的流失给当前的乡村治理结构带来了冲击和危机,因此要从农村精英培育、乡村干部素质提升、社会组织发展引导、大社区建设等方面突破农村社区“共治”模式的人才缺乏的困境。 [关键词]农村社区 共治 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5)05-0034-05 一、农村社区“共治”界定及调研情况简介 (一)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共治” 目前学界对农村社区的概念和边界存在着分歧,如有的学者认为,农村社区是有广阔地域,居民聚集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也有学者认为,农村社区是指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主的,包括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范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自然村可以说是“原生形态”的农村社区,行政村可以说是“现实形态”的农村社区,而乡镇管辖范围可以说是“发展形态”的农村社区。虽然如此,但笔者在本文中讨论的农村社区包括乡镇管辖范围、行政村和自然村。 农村社区“共治”是不同于传统的由乡镇党委政府贯穿到村社的行政体制主线条的单一主体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而是一种由党委政府牵头的多重治理主体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具体说来,农村社区“共治”是指建立在农村乡镇或村社区域基础上的,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为核心,党委、政府、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辖区单位、社会成员个人共同参与管理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农村社区“共治”对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从微观层面积极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呈现出党委、政府与社会、公民的新型关系模式,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三元乡幅员面积29.35平方公里,位于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中部,属浅丘低山地区,距县城28公里,义盐公路、成德南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与黄甸镇、八角镇、永泰乡、五龙乡相连。有常住人口3790户共11412人,全乡有党员408人(其中流动党员94人);下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小组90个,辖区单位12家,其中机关和企事业单位11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4个,新社会组织1个,个体商业网点156家,乡党委下设13个党组织,其中社区党组织1个。 该乡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乡,有耕地11860亩,其中地8099亩,田3761亩。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产品,养殖方面以家庭零散养殖猪、鸡、鸭等家禽。在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方面总体较好,场镇及附近农户基本上都使用了清洁能源天然气,全乡村社道路大部分都已经硬化,群众出行比较方便。由于乡境内没有河流和大型湖泊,生产用水特别是农业灌溉用水比较困难。全乡基本实现了水、电、气、电视、电话、移动信号、村社道路“七通”,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在西部农村社区中属中上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农村社区“共治”人才现状 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这就需要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有一个能切实发挥有效作用的精干主体。按照农村社区“共治”模式的设计,承担起農村社区治理任务的,除了传统观念中的乡镇党委政府、村支部和村委会(以下简称村“两委”)之外,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广大社会成员本身更是重要的主体,而要让这些主体承担起农村社区治理的重任,他们首先就必须要有能力和素质。据观察,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很多乡村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出。流动出去的,多是以青壮年劳动力、大学生和优秀干部为代表的乡村精英。农村社区人才流失,导致农村社区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主体缺位或者说主体能力不足的困局。 (一)全乡总体人力资源状况 1.人口总量不足。在城市化的浪潮下,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在三元乡也没有例外,这样的结果是导致该乡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特别是一些有知识、有资金、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大流失。户籍人口数与实际常住人口数不匹配,甚至相差甚远,虽然户籍人口有11412人,但是实际居住人口不足5000人,而留住在农村社区中的人口绝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有的农村问题学者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城市化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基本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也就是所谓的“386199部队”,而笔者通过调查后发现,这样的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农村社区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调查中得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活跃,特别是就业机会增多和外出收入的提升,以前家庭单个成员外出务工的情况趋于减少,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