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土委婉语翻译实践初探-《现代语文》(2018年4期).docx

  • 0
  • 0
  • 约4.44千字
  • 约 61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汉土委婉语翻译实践初探-《现代语文》(2018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61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汉土委婉语翻译实践初探 作者:龚颖元 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4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土耳其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数目逐年增多,而与之相关的翻译研究才刚刚起步。委婉语是各民族语言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突显民族文化、社会心理、传统习俗等特征的语言现象,是翻译实践中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对比汉土委婉语词汇语义的差异,分析汉土委婉语翻译中的偏离现象以及对应翻译方法,以期为汉土委婉语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委婉语 词汇语义 翻译 一、引言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语言现象,是在一定语境中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习俗和交际主体心理需求而运用的一种语言替代形式,也是为了避免交际双方产生恐惧、羞耻、厌恶等不良心理体验,实现良好交际效果的语言策略。李国南指出,各民族历史上经历的社会形态及其基本发展阶段、社会生活中禁忌的基本范畴也大体相似,从鬼神等超自然体或超自然现象,到生、老、病、死、两性话题等等。因此,汉土委婉语在认知上的诸多共性为委婉语翻译的可操作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以土耳其语中围绕“can”的“死亡”委婉语及其对应的汉语译文①为例: (1)can borcunu ?demek 死亡 (另译:偿还命债) (2)can ?eki?mek 垂死,垂危,奄奄一息(另译:命悬一线) (3)can feda etmek 为……而献身 (另译:为……牺牲生命) (4)can? ??kmak 死(另译:没命) (5)candan gitmek/olmak 死亡 (另译:魂飞魄散) (6)can vermek 死,送命,献身 (7)can? almak 要命,致命,杀死 例(1)~例(7)均是土耳其语表达“死亡”的委婉语,且均使用了名+动的结构。“can”为名词,有“命、灵魂”之义,语义具有抽象性。例(1)~例(7)中的汉语译文中,除例(1)和例(7)之外,其他目的语中既没有从结构上对应源语,也没有表达源语的委婉效果。为了呼应源语的结构,保留源语的委婉色彩,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体现围绕“can”一词的汉土委婉语在认知上同大于异的基本事实。本文认为例(1)~例(5)提供的“另译”版本更为妥当。 二、汉土互译作品概述和本文语料来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籍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的译者沈志兴在谈到土耳其文学作品的汉译情况时②指出:“在2005年以前,我国对土耳其文学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加以研究了。”近几年来,随着中土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2006年以后奥尔罕·帕慕克的一系列作品的汉译文的出版,一大批土耳其当代作家的作品陆续被翻译成汉语。与此同时,包括莫言、余华在内的一些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译到土耳其,越来越多的土耳其人开始接触中国文学。总体上看,汉土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作品数目逐年增多,然而与之相关的翻译研究才刚刚起步。刘钊和李智育(2008)在《土耳其语翻译实践》一书中指出,翻译不外乎就是理解和表达,翻译是表达别人思想,既要忠实传话,又不受原文用词和句式的拘束,说汉语像汉语,说土耳其语像土耳其语,这难度又深了一层(刘钊、李智育,2008:1-2)。彭俊、丁慧君(2014)从思维定势层面提出了汉土语言的差异:“土耳其语受到西方哲学崇尚‘形式论证’和‘科学实证论’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强调个体独立性,注重形式逻辑论证的理性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土耳其语的重‘形’。习惯客体思维方式的土耳其人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其语言表达具有物称倾向。”③ 语义学研究句子的字面含义(meaning),语用学研究句子的言外之意(using),即具体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语义学研究客观的语言内部现象,语用学则注入了“人”的因素。委婉语是一类与“人”和“语境”紧密联系的语言现象,因此委婉语的翻译不仅是语义学的范畴,不局限于翻译文字的字面意思,更应该放在语用学的框架下,关注信息组织者所传递的字面意义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文委婉的韵味,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活动。因此,委婉语的翻译不是简单的一种语言替代另一种语言的操作过程,而是一种跨文化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本文以四部土译汉小说《安宁》《白色城堡》《杰米莱》《纯真博物馆》④和一部汉译土小说《活着》(余华作品)的汉译本为研究语料,对比分析了委婉语的使用差异造成的词汇语义偏离现象,尝试探究汉土委婉语的翻译方法,并在文后提出了更符合文意和表述者态度的翻译文本。 三、“动态对等”与“目的论” (一)“动态对等”原则 Eugene A.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不只是将语言在字义、词义、句义层次上简单地转换,而是力求让读者的反应与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