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问题-《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4期).docx

  • 0
  • 0
  • 约1.94千字
  • 约 11页
  • 2023-06-12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浅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问题-《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浅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问题 作者:主金超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4期 摘 要: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对汉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从汉语词汇出现复音化趋势之后,汉语的整体面貌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本文分析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并论述了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出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汉语系统内部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词汇 复音化 影响 一、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 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是指汉语词汇由古代以单音词为主逐渐演变到后来以复音词为主的发展变化,也是汉语词汇中复音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关于汉语词汇复音化产生的原因,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伍宗文先生把这些观点作了全面总结,其内容包括:1.语音简化说;2.义类分离说;3.精确表义说;4.审美观念说;5.韵律构词说。骆晓平认为,词汇的双音化是语言内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在于,社会生活内容的更新,新生事物的大量出现,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深入和全面,导致了大量新概念的产生,从而需要大量的新生词来反映这些新概念。内部原因,即汉语词汇双音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的单音节词语性质所决定的它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其表现职能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语音系统的简化 人们通常把语音简化说看作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这种观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高本汉先生和王力先生。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中这样解释道:“双音词的发展是对语音简化的一种平衡力量。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单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到了补偿。” (二)构词和语法关系的影响 对单音词来说,在不改变原来语音系统的前提下,只能靠原有词的语义分化和语音(包括声调的转移)造成词形变化来产生新词。但这种方法的能产性很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词的复音化则使词根复合法和词根派生法越来越发达,开辟了大量快速产生新词的途径,这应当也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之一。甲骨文中的复音词全是由词根复合构成的合成词,金文及以后的复音词中有了单纯词,但合成词一直占大多数。汉语中的合成词几乎全部是由词组凝固后形成的,合成词内部词素与词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原本就是词组中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这就使得汉语的句法结构类型与合成词内部偏正式是合成词中发达得最早的构词方式。甲骨文中的复音词几乎全是偏正式,联合式和支配式还处于萌芽状态。在金文复音词中偏正式仍然超过半数,联合式的比例明显增大,支配式也有发展,而且出现了附加式和单纯词。晚至战国时期联合式的数量就超过了偏正式,成为汉语合成词中最能产的构词方式。而且战国时期表述式补充式也有了萌芽。 除此之外,合成词中还有割裂原有结构而形成的跨层结构形式。这种词的产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源于在认知上对语句结构层次的重新分析,例如:“重/于泰山”是述补结构,“于泰山”作为介宾结构补充说明“重”的程度。首先,由于“重”和下面的介词“于”连用。其次,由于汉语以双音节为节奏单位的倾向。再次,由于频度重复“重”和“于”逐渐凝固为一个整体,于是原来的结构就被重新分析成了“重于/泰山”。这就为“重于”发展成双音词创造了条件。汉语中有一部分复音词就是在这种情况(或类似的情况)下产生的。后来还有一些复音词是模仿这种结构所产生的,例如:等于、大于、小于、勇于、急于、鉴于、见于、乐于、忙于、便于、归于、出于、限于、难于、源于、由于、免于、基于、可以、难以、足以、无以、乘以、除以、加以、给以、予以和赖以等,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些词的数量虽然相对于汉语词汇并不多,但是汉语原有的结构规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它们。 (三)语义的影响 与单音词相比,大部分早期的复音词,特别是合成词明显地表现出词义的单一性。因为多个词素的相互制约可以把词义限定在更明确的范围内,例如“书”的意义不如“书籍”“书信”和“书写”明确。有时原来单音词的词义扩大要表示原来的意义就要加上原本不必要的限制成份。例如“匠”,《说文》释“木工也”,段注:“工者,巧饰也。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匠”引申为“凡工之称”后,要表示原来的意思就要在“匠”前加“木”,于是有了“木匠”一词,后来又有了“铁匠”“银匠”“匠心”“理发匠”“教书匠”等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复音词表义都比单音词精确。有时用其中一个字基本上就可以表示该词的意思了,却还要加上一个同义或近义的字,甚至是在表达词汇意义方···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