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4期).docx

  • 0
  • 0
  • 约1.02千字
  • 约 4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4期).docx

  1. 1、本文档共4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 作者:张青青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4期 摘 要:古典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的含义有三种:①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②代词,通“之”。③语气词。本文考察了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止”应为语气助词。 关键词:止 助词 代词 语气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是自古至今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句。但它的确切含义,恐怕不为时人所详知。好在时贤[1]已有对此句的辨义,笔者就毋庸赘述了。但其中的“止”字该怎么解释,至今仍没有清晰的答案。 关于“止”字之义,综合各家之说,主要有三种:①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②代词,通“之”。③语气词。本文考察了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止”应取语气助词之义。 一、“止”在上古之义 《上古汉语词典》对“止”的解释是:zhǐ之部章纽,上声,诸市切。《说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草木有址,故以止为是”。上古“止”的释义有:①足、脚。《甲骨文合集》(一三六八三):“贞:疾止,佳(唯)有它。”②停止。《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③减。《周礼·地官司徒·仓人》:“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 可见,在上古“止”纯粹是个实词,用作名词、动词。这符合词语的演变规律:在词语产生之初,一般都具有实在的意义,至于词语的虚化那是后来的事。 二、“止”在中古之义 关于“止”的中古之义,臧克和《中古汉字流变》对“止”的解释:zhǐ之市切。止息也,住也,容止也。《名义》[2]:“止zhǐ之视反。辍也。杀也。礼也。住也。至也。脚也。足也。辞也。居也。小也。待也。获也。留也。息也。逗也。” 《说文》:“止zhǐ,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诸市切。”南北朝墓志碑刻楷化《元子永墓志》《元袭墓志》等止、心形近。止字为“行止”之止,但由动符而来:一体两边之例。《名义》所设义场,其中“辞也”为止字语法功能,用于句末,助添确定语气。如《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降。”毛传:“止,辞也。”魏晋南北朝亦如此用,如晋·陶潜《命子》诗:“于皇仁考,淡焉虚止。”址、趾、沚、阯等字,皆由止字分化。 据臧克和所释,“止”在中古已经开始虚化,出现了虚词的用法。“辞也”即现在所说的虚词。 三、“止”在近古之义 “止”在近古词典中,各家认识···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