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接受学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待诗歌价值的异同-《青年文学家》(2019年12期).docx

  • 1
  • 0
  • 约1.81千字
  • 约 10页
  • 2023-06-12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用接受学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待诗歌价值的异同-《青年文学家》(2019年12期).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用接受学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待诗歌价值的异同 作者:徐琳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2期 摘 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古典文论探索诗学的两部重要著作。本文将运用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分析同属于古希腊文明的师生二人分别在上述两本著作中阐述出的对待诗歌价值的异同及其原因。其同在于,在认识诗之本性时,柏亚二人提倡的都是理性主义诗学。其异有三:待诗之道“驱逐”与“辩护”、诗之功用“教化”和“净化”、诗歌创作之源泉“灵感说”与“天才说”。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诗学;接受研究 作者简介:徐琳娜(1994.7-),女,重庆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3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乃西方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对师生。二位巨匠对西方文论、哲学、美学都有着深远影响。西方的诗学思想发源于柏拉图的著作《伊翁》与《理想国》,经由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很大程度上的回应和发展。 作为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对待诗的态度极为明确,即要将诗歌和诗人逐出“理想国”。柏氏认为由诗人灵感迸发而创作而成的诗歌,其最大功用是要服务于政治,起“教化”的功用。他否认史诗和悲剧的教育功能,认为悲剧只能培养人们的感伤感和哀怜感,并无益处。其“灵感说”更是将诗人的创作动因归之于神,否认诗创作的社会生活源泉。而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杰出弟子,其所著述的诗学观点却与老师大相径庭:主张“摹仿论”,反驳柏拉图把史诗和戏剧分为摹仿的艺术而独把颂神诗除外;为悲剧辩护,提出“净化论”,认为悲剧有净化作用,对人身心有益。不同于柏拉图的“灵感说”,亚氏认为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即后人总结的“天才说”。 同属于一个社会文化背景,具有相似的知识学术构建,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观点的迥异,可称为“变异情况”,属于比较文学中接受学的研究范畴。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Reception Studies),亦属变异研究,是建立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接受美学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比较文学研究模式,其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者在接受和研究同一文明,或其他文明的文学作品是出现的变异情况。正如约瑟夫·T·肖说:“这种研究应该考虑那些因素被吸收了,哪些被变革了,哪些被排斥了。”既然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为何没有完全继承柏拉图的文艺理论、美学思想?下文将运用接受研究理论,分析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在诗学观点上的相似之处:提倡理性主义的诗之本性;以及二者在待诗之道、诗之功用与创作源泉三个方面的不同点。 一、相似之处:坚持理性主义诗学的诗之本性 柏拉图在西方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发明了一种“两个世界”的宇宙本体论。一个是永恒的理念世界,是可知的。但该世界不能靠人的感觉和经验去认识,要依靠人纯粹的理性。另一个就是芸芸众生所见到的现实世界。柏拉图著述,对应于不同的真理等级有不同的灵魂状态,与最高真实对应的是理性,与最不真实对应的是想象。那些能够被柏拉图称为“真正的”诗人,他们所直面的是最高的、永恒的、真实的理念,即以理性作诗,“把他从天上获取来的美满蓝图重现在凡间,帮助老百姓过上舒服日子。”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一开篇便指出,在研究诗的种类、功能、成分、结构之前,首先要阐明关于诗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是摹仿。《诗学》中摹仿说的首要之意即为“一切艺术源于模仿”。他不仅仅肯定了摹仿,并透过与历史的比较,肯定了诗歌对真理的把握,当然他也是把诗歌置于哲思和理性的约束之下。在他看来,“摹仿”并不只是映现外在的形象,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摹仿”是求知的活动,它通过形象再现的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的创制知识;艺术的“摹仿”只是感觉和欲望的驱使,它崇尚理性,凭借“实践智慧”洞察人生,把握生活的真谛。 由此可见,柏拉图在提出“两个世界”理论,阐述何诗为好诗?怎样的诗人是好诗人?柏氏书道,围绕理性诗作的诗才是好诗,用哲思、真理进行创作的诗人才是好诗人。理性二字并不独被柏氏推崇,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亦强调“艺术的摹仿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观点与柏拉图不谋而合,共同构成二位巨匠在认识诗之本性时的相似之处。 二、迥异···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