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至西汉孔子形象嬗迁的原因-《青年文学家》(2018年20期).docx

  • 0
  • 0
  • 约2.44千字
  • 约 18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论先秦至西汉孔子形象嬗迁的原因-《青年文学家》(2018年20期).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查看更多
龙源版权所有 论先秦至西汉孔子形象嬗迁的原因 作者:顾音瑛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 摘 要:孔子形象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研究的重点之一,前人对此已有较多论述。纵观先秦至西汉时期的相关典籍,可见孔子的基本形象经历了由“君子”到“至圣”的变化。孔子形象嬗迁的原因有专制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也有作家不同的洞察角度因素。另外,儒家发展的延伸与回归,再加上文学自身的发展变迁也为孔子形象的变迁加足了砝码。深入探究孔子的形象以及形象变迁背后的深层历史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孔子最真实的形象。我們只有站在史实的基础上论述源流,才能真正掌握孔子形象从最初的先秦时期到后来的西汉王朝这一段历程嬗迁的“接受史”。 关键词:孔子;君子;至圣;形象;嬗迁 作者简介:顾音瑛(1994.7-),女,汉族,江苏海门人,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03 一、专制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 社会发展是一个时期的综合体现,万事万物的发展进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这个根本因素,先秦至西汉这一段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也必然会受不同时代下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孔子的形象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也是有差异的。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看,春秋战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的阶段,孔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必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分封制发展到集权制,国家开始走向一统,士阶层崛起并参与改革,大量新土地的出现冲击着井田制再加上奖励耕战政策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程。“士”族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各种理想蓝图被勾勒出来,极大鼓舞了人心,百家诸子同台竞技。孔子生活在这样的阶段里面,他的形象必然会受当时的社会所感染,因而从先秦到西汉对孔子形象的塑造也会有偏差。西汉汉武帝时期的社会风貌又是不一样的风景。汉武帝凭借雄才谋略将令人折服的西汉王朝推向了最繁荣昌盛的巅峰。汉武帝加强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为发展西汉经济文化提供了非常稳定的外在环境。简而言之,汉皇帝在舞台上,完美演绎了他的政治天赋,将西汉王朝推向繁荣时代。司马迁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看到了儒学对社会政治的巨大作用因而对孔子形象的塑造就偏移向政治代言。 从文化方面来看,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的演变是孔子形象产生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是由各个时期社会历史发展衍生而来,心理特点的差异导致看问题的切入点也会有所偏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建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伦理观念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现恩师的伦理观点。荀子确立了客观伦理精神,对儒家思想理想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道家伦理观突出表现为超尘脱俗,道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与儒家互补。如果说儒家伦理精神是在社会生活中的“进”,道家伦理则是在社会生活中的“退”,它的作用在于如何在逆境中守住一颗本心,如何坦然面对人生中的一切事物。墨家认为义、利相偕不可将二者剥离;法家伦理强调“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关键要义。中国社会很讲究儒家的思想也很重视法的理念,后来形成的“内法外儒”的统治形式证实了两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中国社会家国一体的格局。汉武帝时代的心理特征有所变迁,积极推动儒家文化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保证了政权的统一与稳定,同时也使得社会秩序处在一个稳定的框架之中。孔子的形象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只关于他个人的事情了,而是置身于整个社会政治发展前沿的视野里面。 二、作家多元的洞察角度 对于同一个对象来讲,不同作者必然表现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也必然会有形象上的差异,塑造出来的孔子形象也各有千秋。 从作者自身身份背景来看,《论语》可以说是最接近孔子的,它真实地反映出孔子的原貌,为我们客观把握孔子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回归《论语》,无论从哪个方面去剖析,孔子最真实的形象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五经”系列儒家典籍大多也是引用了孔子的原话,记载孔子的事迹言行。“五经”系列外儒家文献如《孟子》《荀子》对孔子的推崇,大多是因为他们是儒家学派的弟子,因而孔子形象在他们的作品里面会有拔高。而《墨子》《韩非子》和《庄子》作品中对孔子形象并不是一味推崇了,由于学派的纷争,作者自然会站在自己学派的立场上客观看待孔子形象并进行适当的批判。《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两者对孔子形象辩证看待更显得客观。司马迁记录历史尊重历史客观原貌,但为什么在描写孔子时会和《论语》中展现出来的孔子形象会有偏差,原因在于司马迁仍旧没有跳出时代的局限,看待问题的角度很片面化。司马迁自己对待孔子本身就有一种敬佩之情,他在塑造孔子的形象时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拔高孔子的至圣形象。 从作者创作的动机、目的来看,最早的《论语》是个人独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