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业文化》教案 第5章 义利文化.docx

《中华商业文化》教案 第5章 义利文化.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2 PAGE 2 PAGE 9 PAGE 9 2第 课 春秋战国时期 2 课题 义利文化 课时 4课时(18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义与利的含义,以及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合理内核 (2)了解传统义利观的发展历程 (3)了解胡贯三、胡雪岩、王炽和舒遵刚的义利观,并从他们的经商事迹中体会义利文化 (4)领会传承与发扬科学义利观的三个要点 素质目标: (1)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传承积极、健康的义利文化 (2)领会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容,重视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义与利的含义,以及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合理内核;我国古代著名人物的义利观 教学难点:深刻体会义利文化对经商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导入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 min)→?问题导入(8 min)→?传授新知(25 min)→?课堂讨论(10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5 min)→?课堂讨论(15 min) 第3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5 min)→?课堂讨论(15 min) 第4节课:辩论比赛(40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问题导入 (8 min)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你知道哪些与“义”和“利”有关的故事?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通过互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授新知 (25 min)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的义利观 义利观是指人们对义与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义利观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对义利观的探讨与辩论,贯穿于我国2 0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 一、“义”“利”的含义 (一)“义”的含义 【教师】多媒体出示义的繁体字图片(详见教材),讲解义的含义 “义”的繁体字为義,从汉字结构来看,其由“羊”“我”两个汉字组成,属于会意字。在古代,羊被认为是聪明正直、极其有智慧的动物,从而成为吉祥、幸福、美丽和善良的象征;“我”的本义并不是自己,而是指仪仗兵器三叉戟,因此,“义”起初表示美好的仪式和礼节。正如《说文解字》中对“义”的解释为“义,己之威仪也”。 后来,“义”的含义逐渐发展为公正、正当、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如《国语·晋语》中的“义以生利”,以及《孟子·告子上》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其中的“义”都是此意。 【教师】讲解商业故事“冯谖买义的故事”(详见教材),并提出问题: 冯谖买的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二)“利”的含义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利有什么含义? 【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解新知 从汉字结构上来看,“利”是由“禾”“刀”会意而成。在古代,“禾”是指粟,即谷子,后来泛指谷类作物。“刀”是一种兵器,也泛指用于切、割或砍的工具。因此,“利”起初是指用刀来切割谷物,寓意收获物质利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并且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利”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物质财富与利益,二是指人们对利益的欲求,以及可以转化为物质利益的精神利益,如荣誉、地位、权利等。而狭义的“利”只有上述第一层含义。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课堂讨论问题: 《论语·里仁第四》中记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请你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二、传统义利观的发展历程 【教师】请同学们扫描二维码,并回答以下问题: 传统义利观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学生】聆听、扫描二维码、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解新知 中国传统义利观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人们的求利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二是公利与私利的处理准则。 有关义利观的探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这可以从《国语》《左传》中的记载看出。例如,《国语·晋语》中记载,“义者,利之足也”,即躬行仁义是获取利益的基础;《左传》中记载,“德、义,利之本也”,等等。以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纷纷对这一观点发表了看法。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见利思义”“义以为上”的观点,主张把“义”放在首位。他告诫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人们必须在遵守“义”的前提下去追求“利”,做到看见财利就想到道义。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 主张“义利并举”。这一观点

文档评论(0)

认证主体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