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朋:吴门具眼明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上.docx

黄朋:吴门具眼明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上.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朋:吴门具眼 明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上) 黄朋是罕见的才女和创作型的学者,也是书法家、画家和书画鉴定家,她的书法高远清丽,文字深邃清晰。 怎样理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创作方式的中国式收藏?怎样理解审美中的诗性生活?黄朋今天带来她最新出版的巨著《吴门具眼》的提纲挈领的分享,为大家演示收藏史和美 术史中的范例。 感谢黄朋来到北京, 今天送给你的歌 《瀑布》,来自电影《春光乍泄》 。就是那段梁朝伟和张国荣一起寻找 瀑布时的音乐,我们的一生,心中永远会有那个瀑布,愿只要那个瀑布在,我们的生活就会一直前行。——冰逸醴斯人文学院创始人醴斯人文学院 2016 黄朋导师课堂 黄朋导师带领醴斯人文学院 2016 届学员参观讲解“新理异态 ——明末清初五家书画特展”, 故宫武英殿黄朋: 吴门具眼 明 代苏州的书画鉴藏文化(上) ——藏与作今天在这样一个非常聚气的中国四合院里,我想 带大家去中国的古代,主要是去明代的苏州。我们中国式的 美感和浪漫, 要在中国的艺术品中体味。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有比较多观看博物馆里原作的机会。从我个人来说,因 为有家学,所以从小写毛笔字,工作之后,我非常有幸去了上海博物馆,在博物馆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浸淫在一个宝库当中。上海博物馆对于元明清文人流派艺术的收藏,在中 国各大博物馆中是首屈一指的,像八大、董其昌、石涛,包括明四家的作品,它都有顶尖的收藏。上海博物馆很早就有 比较先进的经营理念,向国外博物馆学习:在 90 年代,就已经把收藏,尤其是原作,分艺术门类来做常设陈列,比如 说书画、青铜、陶瓷、玉器等等,而那个时候,中国大部分的博物馆都还是通史陈列。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事实上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因为山水文化、农业文明已经消失了。我们今天去探知古代人如何学习传统、如何创作,进而吐纳幻化出自己的创作,这是我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也是我的研究。 我的题目叫“吴门具眼”,“吴门”是苏州的古称,“具眼”这个词在中国古文里面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那些具有赏鉴眼力的, 可以鉴别书画的真伪和艺术性高低的人。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著录书(著录书画流传的书)里面用的非常的多。在我的书里还有另一个词:“巨眼”,巨大的眼睛,指那些特别具有 赏鉴眼力的人, 比如说元代的赵孟頫, 明代的沈周、 文征明,包括后来的董其昌,才能称为巨眼。这本书的研究是在——鉴藏史——的范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鉴藏史呢? 鉴藏史是关于艺术作品如何得以流传的历史,从而为艺术史的构建提供基础,这是研究的首要意义。像唐代的唐三彩、墓葬壁画,或者历史上记载的那些大画家阎立本、顾恺之,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如果这些人仅在历史书中被记录,而没有作品留下来,是非常遗憾的。历史上的公私藏 家(皇家和私人收藏家)作出的极大贡献,就是把这些艺术品留存下来,才使得后人可以建构艺术史。第二点,是藏与作——收藏和创作关系。在我们中国这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当中,是非常讲究传承的。但是在照相印刷术出现之前,以及没有公共展览机制(即指今天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公共展览机制)的古代,艺术家要想学习古代的传统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原作。如果没有原作看怎么办呢?就是看摹本。那么没有照相印刷术时的摹本是怎么做的?对绘画来说,只有手摹,就是对着原作临摹,那么俗工和好手之间的摹本水平就相差非常远。书法有一种制作摹本的办法叫做响搨。响搨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只有皇家贵族才能拥有的技术。这种技术最大量的应用是在唐代宫廷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品的复制上。根据记载,它是用透明质地的硬黄纸,把王羲之的原作放在下面,对着日光用很细的墨线把字的周围勾出来,然后要有宫廷里书写王羲之风格书法的顶尖高手,比如像冯承素、赵模,用类似于自然书写的方式把墨线中间的空白填起来。这就是现在藏于北京故宫的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的制作方法,我们通过高级的照相技术把那件《兰亭序》放大再放大,果然可看到像历史记载的那样,每一个字的边缘全部是有线的,而且所有描线的笔划接头处,线都是 交叉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兰亭序》 《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等,都是摹本,这是艺术史上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就 是没有一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留存下来,但他们的摹本是非常逼真的,所以在中国古代书里面说好的响搨本叫做“下真迹一等”。从宋代起有了另一种办法叫做刻帖。我们小时候临的很多字帖比如说 《淳化阁帖》,就是北宋时候的,中国最早的刻帖。刻帖是有高手把字描摹下来,然后反着印 在木板或者石板上, 刻工进行雕刻, 刻好之后在板上刷墨汁,再用纸张印上去进行拓印。那么你们想一想,在古代能够接 触到前人原作的人有多少?非常少!在皇家收藏兴盛的时期,很多东西都聚集在大内,民间能看到的更少。所以皇家贵族 还有一些高官, 比如赵孟頫, 他在元朝内府, 就能看到东西,还有一些在民间的大收藏

文档评论(0)

151****6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