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垦荒造地”的象征意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docx

  • 0
  • 0
  • 约2.59千字
  • 约 18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垦荒造地”的象征意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垦荒造地”的象征意蕴 作者:徐 茜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 摘要: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为例,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象征、农业文明的挽歌、走向自由与尊严的通道三个方面剖析了不同小说中“垦荒造地”的意蕴,试图从多侧面展示“垦荒造地”对人们的复杂涵义,凸显“垦荒造地”与历史、现代化进程以及个体生命的深刻联系。 关键词:土地;垦荒造地;社会主义实践;现代化进程;自由和尊严 中图分类号: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2-0280-05 一、垦荒造地:社会主义实践的象征 将“垦荒造地”作为小说的重要情节并不是始于新时期。由于人多地少资源不足,垦荒造地一直是建国后我国农村一大政治任务和主题,紧跟形势的十七年小说对此多有反映。作家们往往以自然条件的艰苦、任务的艰巨来突显人们改天换地的激情和决心,以广阔的农田、丰收的粮食等未来美好的图景来唤起和坚定人们的信念,高扬共产主义理想。以集体为单位的“垦荒造地”成了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很好的平台和通路,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正是因为“垦荒造地”与“社会主义事业”的紧密联系,用对“垦荒造地”的思考来暗含对往昔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矫健的《河魂》、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就是这样的小说。 《河魂》描写了1980年代初胶东一个农村围绕修坝和开矿而发生的故事。小说中的村人为了增加耕地修过很多次坝:大跃进时期修坝,目的是要在河滩地种出亩产5万斤的小麦,由于全村上坝人手不够,秋收的粮食烂在了地里,第二年村里饿死了17人,而修好的坝却被一场洪水冲垮;农业学大寨时期又一次修坝,为的是将300多亩河滩变稻田,一年收获15万斤大米,由于不尊重科学规律,信奉“农业学大寨,要干出来,不要算出来”,结果“我们一次次地修坝,一次次地被洪水冲垮,把人们的热情消耗殆尽!除了一面面‘农业学大寨’的奖旗,我们得到了什么?……这个小村,一次又一次地焕发出巨大的力量,都被白白地浪费了!白白地糟蹋了”!小磕巴接任村支书后他首先面对的仍然是修坝这一未完成的任务,可是新时期的农村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各自的利益,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衡量修坝的利弊,于是人心不齐。修坝本身是否必要成了问题,因为粮食不再被村民們视为富裕的象征,“修坝——增地——多打粮食”这个曾经神圣、理所当然的目标变得没有价值,或者说这一“理想本身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当小磕巴在现代文明的引导下最终决定放弃修坝转而带领全村人开采石墨矿时,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比起咱们过去干的事业(修坝),这(开矿)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进步啊”,“实在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我们当然可以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或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视角来考察《河魂》中的修坝和开矿,这无疑也是作者预定的书写构架。修坝、农业、前现代、农村、贫穷与开矿、工业、现代、城市、富裕构成了一组二元对立关系,两者间有明显的优劣和等级差异,农村只有接受城市文明、工业文明才能获得出路,这正是20世纪80年代的主导思维方式和观念。不过,透过表层对修坝的否定和对开矿的肯定,我们会发现,作者实际上对修坝有相当复杂的感受。他否定的是不尊重科学规律的蛮干,但对于人们在修坝过程中焕发出来的理想、信念、激情的精神力量却没有否定,更没有如一些伤痕文学那样将之视为愚昧和落后。相反他对于这种精神力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这种精神力量被滥用感到惋惜。“人们的精力、意志、热情耗干了。人们开始怨恨,怨恨无效的劳动,怨恨无尽的运动,这种怨恨一直延续到今天”。“怨恨”使人们鄙弃曾经的理想和信念,仅仅为利益所驱,日益松散化和实利主义化。于是,历史的嘲弄出现了:有热情的时候不懂科学,懂科学了又失去了热情。显然在作者看来,最完美的局面是既懂科学又有热情,将人们往昔焕发出的精神力量重新积聚,投入到新的科学的能真正改善人们生活的社会目标中去,才是新时期应做的事。小说中的开矿正是这样的事项。从这个意义上说,修坝与开矿便并不构成绝然的对立,二者贯通着一致的精神气质。作者无限感慨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重又想起那条大坝,想起我们火热的青春,这一切都是宇宙进程的体现,尽管可悲,却不容鄙薄。它们的价值隐藏在历史的深处,隐藏在未来。”不容鄙视,发扬于未来的正是指理想、信念、热情等精神力量。可以说,重新凝聚曾经的理想、信念、激情,将之投入到新的社会目标(现代化建设)中去,正是《河魂》的核心主题。 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对《河魂》所看重的精神力量给予了具体的诠释。在小说中也有一块没有被驯服的土地:满盖荒原。北大荒的知青为了征服这块土地,凭着“还要在战天斗地中大有作为呢”,“屯垦戍边的信念还没有动摇呢”,“艰苦创业的精神和热情还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