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关系新探-《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docx

  • 0
  • 0
  • 约3.42千字
  • 约 34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关系新探-《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docx

  1. 1、本文档共34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关系新探 作者:祝学剑 黄 文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 摘要:着重从文摊理想与革命话语的融合与疏离、文学形式内容与革命思想精神的重合与断裂、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纠葛与矛盾三个层面上来分析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重新审视赵树理创作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认为赵树理创作与解放区文学在表层上是融合的,在本质上处于分裂的状态,给两者关系作一个真实的还原。 关键词:赵树理;解放区文学;融合;分裂;还原 中图分类号:1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2-0274-06 当赵树理以《小二黑结婚》等小说在解放区文坛斩露头角时,就引起了当时作为解放区文艺政策发言人的评论家周扬的注意,尽管赵树理当时并未引起纯文学作家的认可。很快,赵树理便吸引众多的目光,被阐释为是最能代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精神的作家。然而,赵树理并不想成为一位作家,更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解放区文学前进的方向,他只想做一个忠实于农民的摆文摊的民间文人。当人们把赵树理看作是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时,却又发现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实际上又存在一系列的矛盾。 一、文摊理想及其革命话语的融合与疏离 从文摊理想与革命话语的层面来看,赵树理的文摊文学理想刚好暗合革命主流话语,但是两者在精神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小说与“歌德”文学是完全相悖的。 (一)文摊文学理想与革命主流话语的融合 赵树理生活的解放区,虽然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已经翻身做主,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封建思想文化仍然占据着主流。赵树理一方面深感反对封建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较早地发现新文学存在脱离群众的严重弊病,清醒地看到反封建的新文学并不被农民所接受。“寒暑假期中,他把他所崇拜的新小说和新文学杂志带回去给父亲看,因为他以为,文学作品应该是最容易被接受的,但父亲对他那一堆宝贝一点也不感兴趣。无论他怎样吹嘘也没有用,新文艺打不进农民中去”。赵树理深切感受到新文学与农民的分裂状态,新文学并不为农民所接受,同时农民喜闻乐见的东西,新文学作家也大多不屑一顾。 看到农民与新文学的分裂状态,赵树理决心摆文摊,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使新文学真正在农民中生根开花,这就是赵树理既简单又伟大的文学理想。“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赵树理的文摊理想与解放区的革命话语不期而遇。解放区红色政权是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摧毁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农民翻身得解放。一方面,红色政权要以文学唤醒这些文化层次极低的农民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另一方面,政治上翻身的农民也迫切需要自己的文化。解放区农民是解放区文学的接受主体,他们的文化层次极低,基本上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读者群有很大的不同。这一根本性的变化使得解放区革命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基于解放区整个政治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也察觉到有必要结合整个解放区政治形势发展实际对解放区的文艺运动作一个总的总结以指导解放区乃至共产党的文艺工作,把解放区的文艺工作提高到政治高度上来。1942年,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毛泽东以最高领袖身份做了发言,即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以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规定了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大众化通俗化的文艺形式。 所以,赵树理的创作在开始的时候并非是有意实践《讲话》的文艺路线,事实上赵树理的文学活动开始得要早得多。只是解放区大众化通俗化文学的迫切需要,怀着文摊理想的赵树理便被发现了。之后,经过周扬、陈荒煤等人的经典阐释,赵树理被提高到一个“方向性”的高度。自此,赵树理被看作是解放区文艺运动发展的坐标点和实践《讲话》的典范。赵树理为农民写作的文摊理想刚好暗合了《讲话》的文艺思想,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事实上,赵树理创作的这种暗合也只是部分的暗合,只是表面形式上的暗合,在精神实质上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又表现出疏离的一面。 (二)问题小说与“歌德”文学的疏离 赵树理的文摊理想是为农民写作,夺取封建小唱本的阵地。但赵树理在采取通俗文学形式为农民写作的同时,作为一个接受过现代民主思想、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也十分清楚地看到中国农民劣根性的一面。所以,赵树理的小说一方面写了农民的革命要求和革命精神,写了农民翻身当主人的喜悦;另一方面又写出了解放区农村农民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精神上存在的问题。 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之所以把自己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是因为他在农村工作期间发现解放区基层存在许多这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