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衰”医案39例.doc

  1. 1、本文档共1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39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心衰医案39例,以供大家参详。 1 阴阳俱脱(心源性休克) 张××、女、64岁,农民。 反复心跳气喘4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昏迷一天。 4年前,左胸前不适,阵发性心跳心慌,稍活动即感气促。 1981年在重庆××医院确诊为“冠心病”。 1982年入冬以来,频发心悸气喘,左胸前隐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多次以“冠心病伴心衰”合并“肺部感染”住院治疗。1983年11月13日晚,突感心悸,喘息,胸前憋闷,头昏目眩,恶心欲吐,周身发冷,急送我院抢救。 患者口唇发绀,心率128次/分,血压72/54毫米汞柱,频繁期前收缩,心尖区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肋下3cm,质软,轻压痛。 心电图示:“心房纤颤,陈旧性间壁心肌梗塞,心肌广泛缺血,低电压倾向”入院后,立即采取西医抢救措施,诸症未能控制。11月25日晚,病情加重,头汗淋漓,面色青紫,全身不温,呼吸急促,神志恍惚,邀余诊治。 望其形体羸弱,颜面灰暗,神志模糊,两眼无神,头汗如珠,四肢厥冷,呼吸窘迫,口唇发绀,舌光无苔,舌质暗淡,边有瘀点,小便短小,大便干燥,两手脉结代,微细欲绝,血压64/40毫米汞柱,体温36℃,呼吸52次/分,心率132次/分。 证属气阴两伤,胸阳不振,血脉瘀阻,阳气暴脱,急投以参附汤加味:红参15克,炙附片30克(另包先煎1小时),枣皮30克,五味15克。 水煎频服。 继以生脉汤加味,补养气阴,通利血脉。 红参15克(另包单煎兑服)黄芪60克生地60克寸冬30克枣皮24克五味10克元参20克丹参60克桂枝15克炙附片30克(另包先煎1小时)。 服上药当晚神志转清,心胸憋闷和心慌气短减轻,一天后,头汗止,四肢转温,能饮稀粥半碗,精神稍好,小便量多微黄,大便已解,苔薄白质润,脉结代微细,此阳回津生液复。 药已中病,仍守原方,继服2帖后,精神大振,食欲倍增,心悸气短已平,二便自调,苔薄白质润,脉平偶结代。 予十全大补汤加蛤蚧一对、桃核仁30克、柏子仁15克、丹参30克,以善其后。 (《四川中医》84,5:32) 按:神散色败,厥冷头汗,喘促脉欲绝,皆为阳气欲亡之象。 然舌光无苔,阴液枯涸,证已危笃,当阴阳互补,佐丹参、桂枝以通血脉。 2 李某,男,75岁。 初诊:1990年10月13日。 主诉及病史:因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入院。 诊查:面色暗无光泽,精神倦怠,呼吸微促,胸闷疼痛,心悸气短,纳少多梦,腰酸乏力,颈项不舒。 诊查: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微而结。超声心动图:广泛前壁心梗,房颤。 10月13~28日,两次急性左心衰竭,以后频发房早。 血压125/90mmHg。 体温36.8℃,脉搏80次/分,双肺底少量湿啰音。 辨证:心肾双虚,气虚血瘀。 治法:强心补肾,益气活血。 处方:太子参20g麦冬20g五味子5g炒远志10g丹参20g砂仁5g(后下)郁金 10g归尾15g川芎10g赤白芍各15g陈佛手10g黄芪20g枸杞子15g桑寄生15g炒枣仁15g西洋参3g(另煎水兑冲)7剂 二诊:心前区痛、憋气等减轻,惟腰酸项颈不舒。原方加减: 处方: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5g柏子仁15g葛根15g黄芪15g归尾15g桑寄生 15g枸杞子15g金毛狗脊15g黄精15g 7剂 三诊:服前方药后,颈项舒适,胸闷疼痛消失,腰酸已减轻,共服药28剂,房早消失,病获痊愈。 按语:本病证属心气虚乏、心血不足;气虚则血流运送受阻,故形成气虚血瘀,出现舌质暗或暗紫、面色暗而无华、脉细结等症。 心气不足,久之必累及脾肾,元气虚损,故现腰酸腿软。 凡心衰之共性为本虚标实,故以西洋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补气生脉,以丹参饮、酸枣仁汤变通加柏子仁、枸杞子、当归尾、黄芪、黄精、葛根、金毛狗脊以达到补气强心、益肾活血之功,使其元气恢复,心功能良好。 李辅仁 3 李某,男,62岁。 主诉及病史:心悸,喘咳,浮肿十余年,加重半月。 患者10年前已罹有风湿性心脏病,平素每因感冒或劳累等诱发心力衰竭,屡用西药强心剂即能控制。 近2年来病情加重,发作频繁;半月来,心悸、喘咳、浮肿明显,经用西药镇静、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未能控制,病情渐重,求诊于周老。 心悸不宁,喘促不得卧,倦怠无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头晕恶心,尿少色黄,口干,腹胀不敢饮,大便不畅,2~3日1次。 诊查:体温36.4℃,血压100/95mmHg,脉搏132次/分。 神智清,痛苦貌,颈静脉努张,面色苍灰,口唇青紫,心尖区双期杂音,舒张期奔马律,肺底闻及湿啰音。 肝大剑突下5cm,质较硬,有腹水征,下肢水肿,按之没指。 血红蛋白1058/L,红细胞数3.2×10ˉ12 /L,白细胞数6.5×10ˉ9/L,中性粒细胞0.64,血沉15mm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