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期).docx

  • 0
  • 0
  • 约3.22千字
  • 约 31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期).docx

  1. 1、本文档共31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 作者:彭孝光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 摘要:沙夫茨伯里的德性观包括两种不同层次的德性,一种德性是指人趋向于公共利益的情感,另一种德性则是指具有正确评判第一种德性的情感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德性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有德性的人。而作为一种能够评判道德对象的“情感官能”又与理性密不可分,是一种既不同于知性,也不同于单纯感性的类似于审美判断力的一种能力。 关键词:德性;公共利益;道德情感;自然情感;道德判断 中图分类号:B561.2; B82-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39 沙夫茨伯里第三代伯爵,安东尼·阿什雷·库伯(Anthony Ashley Coope),作为道德情感主义的创始者在西方哲学史和伦理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其著作多以散文与随笔的形式呈现,要清晰把握字里行间微妙之处殊为不易。因而在历史上多以美学家和文学家为人们所熟知;相比之下,在通行哲学史著作中却不如霍布斯、洛克那样被注意。但他的思想对同时代及其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的欧洲知识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诸多作品中,《论德性与价值》(An inquiry concerning virtue or merit)是鲜见的专门探讨德性问题的论著,其道德情感主义独特的德性观也在其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值得我们对之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善恶与德性的界定 要从根本上考察沙夫茨伯里的德性观,首先必须了解其对善的独特界定。相对于霍布斯而言,沙夫茨伯里是在整体与系统的视角下判断善恶。按照这种见解,任何物种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者,而是必然从属于一个大的系统中,并与其它物种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物种只有在它的存在符合于它之上的更大系统的目的与利益时,我们才能说这个生物是善的。这样,善就不是对某一个单独的个体的评判,而是个体与它所从属的系统的关系的表现。如果一个生物就其自身看起来是恶的,但却有益于整个系统,例如,“一个生物靠另一个生物的毁灭生存,一个东西从另一个东西的腐烂中产生” [1]149,那么这个生物自身的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恶。 在这种关系论的善恶标准之下,就必然会有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善恶区分。第一种意义上的善恶,即个别或者自我的善恶,这种善恶由于他仅只符合个体的利益与目的,它并不与个体之上的更大的系统有任何关系,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恶,只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善恶;只有第二种意义的善恶,即以该个体是否合于它所在系统或他者的利益为标准而判定的善恶,才是真正的善恶。但如果这些个体对所在系统的目的没有任何意识的话,它们本身也不能被称之为善的生物或恶的生物。但与之相反,唯有那些能够对自身与自身所属之系统有明确意识的那些“有理智”的生物或“明白事理”的生物才能够称之为善的生物或恶的生物。所以沙夫茨伯里说:“在一种有理智的生物中,不因任何情感而行的事,在这生物的本性中既不能构成善,亦不能构成恶,只有当他与之存在某种关系的那个体系的善或恶,是推动他的某种激情或情感的直接对象时,这种生物才被认为是善的。”[1]149即是说,只有通过情感才能判断一个生物的善恶。 从这里可以看出,沙夫茨伯里对善恶概念有两种不同的使用,一种是从个体与其系统的关系上来说,这种善恶概念可以应用于一切自然系统中,不具备伦理学中的善恶的意义。而从这种广义的善恶中推出善恶的生物,则是专门针对有感情的生物而发。那么“善的生物只能是根据其自然的性情而是善的生物,或其情感的倾向主要和恰当地而非次要和偶然地朝向善同时回避恶的生物。”[1]152而恶的生物即是“缺乏裹挟他直接趋向善并回避恶的足够强大的正当情感的生物,或他被其他直接趋向恶而回避善的情感所裹挟”[1]152。在这种广义的具备善恶情感的生物中,除了人之外还有其他具有性情和情感倾向的生物;这种观点不同于一般人的常识,动物也可以根据其性情用善恶来加以描述。 沙夫茨伯里从最初的所有自然系统中无情感生物的善恶进入到有情感的生物的善恶,目的是要从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的德性问题。沙夫茨伯里区分了这两者,他将前者定义为“只能接受明白事理的对象所推动的生物”,这种生物只能说是善或恶的,但不能说是有德性或无德性的;而將后者定义为“能够构造道德之善的理性对象的那些生物。”[1]158沙夫茨伯里认为:“在一种能够就事物形成普遍观念的生物中,不仅仅自我呈现于感官的那些外部存在是情感的对象,而且这些机能本身以及通过反省带入思想意识的怜悯、慈爱、感激以及与其相反的情感也都成为情感的对象。因此通过这样反省而来的感觉,就出现了另一种趋向这些情感本身的情感,这些情感已经被感觉到,现在又成为一种新的喜好或厌恶的理由。”[1]153唯有这第二阶的情感为人类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