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框架解构-《江苏教育》(2017年20期).docx

  • 1
  • 0
  • 约1.04千字
  • 约 3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学校文化建设的框架解构-《江苏教育》(2017年20期).docx

  1. 1、本文档共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学校文化建设的框架解构 作者:董洪亮 来源:《江苏教育》2017年第20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框架;符号;动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4-0062-02 任何一所富有生机的学校,都会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宝应实小”)也是这样。他们在“让每一片叶子都美丽”的总体追求之下,非常系统地推进着学校的文化建设。他们对于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和实践,向我们清晰展现了不同学校在建设自身文化时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表现为文化建设自身应有的框架。或者说,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形成明确的文化建设框架,文化的改善和进步是很难发生的。这种框架主要包括“符号、结构和动力”等三个核心要素。 一、文化建设是一个符号经营过程 符号是文化的根本所在。建设文化而不去经营某种符号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文化建设为什么需要确定某个文化符号?这与“文化”的本质有关。何谓“文化”?“文化”的本质就是某个特定人群对于某个对象的共同理解与解释。比如,在远古时代,人们看到天上雷鸣电闪,非常害怕。他们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人们对于自己不清楚的事情是尤其不安的。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尝试对这个现象做出解释。他们可能会说,因为天上有雷神,雷神一不高兴,就会震怒,就会弄得电闪雷鸣。大家一听很有道理,于是产生了共同理解。有了共同理解和对于现象的解释,接下来他们就知道该如何做事了。比如,为了防止雷神震怒,他们可能会去献祭,会去叩拜。远古时代的各种文化就是这样诞生的。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同样如此。 文化的本质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种有对象的社会存在。对于学校文化来说,这个对象主要就是“教育”。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首先就是让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形成共同一致的理解和解释。什么是教育呢?这个问题很抽象。对于抽象的东西,人们很难形成共同一致的理解。所以,从社会技术的层面,我们往往采取类比的方式,用某种东西去比喻“教育”。在这里,“教育”是本体,而这个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本体的东西就是喻体。喻体就是文化符号。没有符号,我们就很难达到对于教育的共同一致的理解。 宝应实小为自己确定的文化符号就是“银杏”。“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能说不清楚,但是,“银杏”是什么样子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意见都很一致。有了“银杏”这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喻体,学校中的全体成员对于什么是教···试读结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