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pdf

河南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今,“玩梗”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我们既要鼓励语言创新,尊重年轻人的创新

表达方式,重视网络用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促进,理解流行词语无可替代的表达功能,

也要高度警惕消极的玩梗文化,防范玩梗背后的传播迷思和价值取向偏差。

梗文化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质,其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带来的荒诞,并借助于这

一荒诞性去完成一次笑点的制造。梗的诞生发展可以分为语音变异和词汇变异两大源

头。语音变异是指将各地方言或者外来语言转化成汉语中的同音字或近音字,以达到

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的目的。词汇变异是指词汇的变化以某一词汇作为基础进行延伸。

梗,通过对某事或某物在不同情境的解码编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玩梗,

作为年轻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流行离不开媒介技术、符号意义、生产风格和社交

隐喻的共同作用。造梗者漫不经心地自创或者引用某些具有流行潜质的词句或场景充

当梗的语料,用以表达、评论、分享,成为梗的首发角色;玩梗者受个人经历、生活

经验或性格偏好的影响与造梗者的输出一拍即合,对梗进行理解、解读、定义、回应、

修正、延伸和再造。

当下许多“梗”的更新速度快、包含意义多样。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指向,“梗”

的能指和所指都很丰富,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都存在着流动性。大众在使用“网络流

行梗”时,不会追求一个确定的意义,更多的是通过“梗”来确立自身的位置,获得

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

“网络流行梗”的形成一般是依靠拼贴、戏仿等手段,实际所指常常与表面意思截然

相反。特别是在后真相盛行、情绪为先的社交媒体中,事实不被重视,缺乏理性的讨

论逐渐导致了公共话语的贫乏。在用“网络流行梗”进行交流时,表情包和固定化的

文字成为传播中介,越来越少调用其他的词汇和语句,逐渐失去自身的语言逻辑。比

如用“真香”来表示开始评价很低但后来态度有巨大转变,用“yyds”来形容事物或

人的出色。梗,在提升了传播效率的同时,也陷入了固定的话语体系,甚至出现“文

字失语”的症状和文字本真意义的消解。

部分玩梗以低下的感情姿态,在俗气而直白的“土味情话”中暗含笑点,使梗脱离最

开始的传播语境,衍生出新的意义。同时,梗文化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汉字的

歪曲,如“夺笋哪”是指“多损啊”,容易影响大众对汉字的准确认知,不利于汉字的

传承。对梗文化的泛滥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良价值取向。凡此种种,无疑是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网络流行梗”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影响着公众的日常交流和话语表达。网络玩梗

的流行充满着必然性和偶然性,既能让人们收获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也能让人们在

表达失语中走向模糊底线、缺乏原则的群体认同。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玩

梗,正确把握梗文化的认知规律,警惕万物皆可玩梗背后的传播迷思和价值取向偏差,

警惕网络玩梗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表达失语”和价值观消解等现象,避免娱乐化陷阱,

努力引导营造良好的公共讨论氛围。

(摘编自林爱瑶《网络玩梗背后的表达失语与价值观消解》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言网语”越来越成为青少年传递信息、宣泄情绪、缓解

压力、释放感情的表达方式。但一些恶俗、粗鄙的网络“烂梗”也充斥网络空间和现

实生活,阻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网络“烂梗”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精神梗阻”。一方面,网络“烂梗”直接影响孩

子们的语言学习、表达和运用能力。网络“烂梗”束缚语言思维、削弱思考能力、固

化表达方式,会导致孩子们“文字失语”,说梗、接梗、抛梗时挥洒自如,但要将心中

所想付诸文字时,却不会表达、不会言语,除了用“yyds”再也找不到其他表达赞美

的词语了,这样会影响孩子们成长成才。另一方面,网络“烂梗”弱化孩子们对正确

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

阶段。一些网络“烂梗”出自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的“劣质网红”,他们博眼

球、赚流量,助推审丑文化,将错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传递给理性思辨能力弱的

孩子们,拉低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准,易使孩子们美丑不分、荣辱不辨。

抵制网络“烂梗”刻不容缓,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首先,要落实家庭的基础

作用。家长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要以身示范为孩子营造文明规范的家庭语

言环境,及时制止和纠正网络“烂梗”渗入孩子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积极引导孩

子认清网络“烂梗”的生成根源、严重危害及抵

文档评论(0)

137****4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