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的历史演化过程.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柔敦厚的历史演化过程 在一些文化知识的中国人中,人们对“温和、温和、友好”这个词几乎一无所知。作为一个理论命题, “温柔敦厚”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相当深远, 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关系至为密切。作为一个跨时两千多年的理论命题, “温柔敦厚”论的涵义可谓复杂, 既有社会伦理内容, 又有文艺美学意义;此外, 在不同时期对之又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本文拟就作为美学观的“温柔敦厚”论试作分析论述, 以就教于专家师友。 一、 “温柔未定”,《关瑶》认为,中国诗中以“ 就其本质而言, “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的内涵即中和之美。对于文学艺术, 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即:思想感情表达要有所节制, 无过无不及;艺术表达方法要委婉含蓄, 不直陈斥言。 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 可以一直溯源到远古的《尚书·舜典》, 其文云:“帝曰:夔, 命女典乐, 教胄子。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在此, 帝对典掌乐事的夔提出的要求是:利用“乐” (可释为文艺) 将胄 (长) 子教养成“正直而温和, 宽弘而庄栗, 刚毅而不苛虐, 简易而不傲慢” (孔颖达琉) 的人。诚然, 这里所指称的主要是先民的伦理道德修养要求, 不过, 透过这种理想的性格行为规范, 我们可以窥见造就出这种性格行为的文艺自身必然要具备这种品格, 要“谐”、“和”, 也就是不能仅顾一端不及其余, 而应在事物之两端取不偏不倚态度的法则。 直接导致“温柔敦厚”美学思想产生的是孔于, 孔于论《诗》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其意按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释即“乐不至淫, 哀不至伤, 其言和也。”很明显是倡导赞赏中和之美。哀乐之情见诸于诗, 须不过分, 须取其中, 方为上品。孔子赞美诗的中和之美, 源自他的中庸哲学思想。相传孔子整理的《易传》, 就不时表现出“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刚柔相易”的辩证思想, 屡屡言及“正中”、“时中”、“中道”、“中行”、“刚中”、“柔中”。究其大意, “正中”以位言, “时中”以时言, “刚中”、“柔中”以性言, 物事恰到好处, 谓之“中”, “中”则成。《论语·子路》又云:“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者, 行能得其中道也;《雍也》一章又云:“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彬彬”者, 文质相半之貌也, 文华质朴相伴, 然后可为君子。孔子衡量物事的标准, 无论身行文章, 均贵乎适中;适中思想施于文艺, 便是中和的美学观。孔子论《关雎》, 主要针对作品感情抒发的强度:他还主张“放郑声”, 因为“郑声淫”, 超过了中和的美学规范, 所以必须从文学国度驱逐出去。从其创作实践看, 孔子著《春秋》的曲笔、微言大义, 便是温柔敦厚观念的具体表现。其实, 比孔于稍前的吴公子季札, 对文学的要求就提出过类似的主张,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录有季札观《诗》的赞美词:二南“勤而不怨”, 邶卫之风“忧而不困”, 《王风》“思而不惧”, 《豳风》“乐而不淫”, 《魏风》“大而婉, 险而易行”《小雅》“思而不贰, 怨而不言”, 《大雅》“曲而有直体”, 《颂》“直而不倔, 曲而不屈”, 说了一大堆赞美的话。总之, “五声和, 八风平, 节有度, 守有序”, 这就是美。诸此种种, 无不渗透着中和的美学思想。稍后的荀子也倡中和之美, 《荀子》一书曾多处言及, 如“《乐》之中和也” (《劝学》) “《乐》言是其和也”、“故乐行而志清, 礼修而行成, 耳目聪明, 血气和平。” (《乐论》) 论的虽是乐, 然其时诗乐如为一家, 诗三百皆为歌诗, 故不必拘泥。 由上可见, 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先秦时代已很普遍流行, 成为衡量文艺的重要美学标准, 只不过彼时尚未冠以是名。 作为专门概念的“温柔敦厚”, 是《礼记·经解》正式提出, 曰:“温柔敦厚, 诗教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诗也。”此处所论, 专主于诗的教化民心一端, 故名“诗教”, 它要求依封建的政治伦理去规范诗的社会功用, 去对人实行教化。不言而喻, 《礼记》的“温柔敦厚”诗教较先秦的中和之美, 指称要狭隘得多。先秦诸家言中和之美, 并不囿于政治伦理道德, 尚及文学的情感强度及艺术表现。与之相比, 《礼记》表现出更为严格然而也更为保守的倾向。似乎是为补偏救弊, 《诗大序》特别强调了诗歌“温柔敦厚”的艺术标准, 提出“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故曰风”的意见。郑笺释此道:“风化、风刺, 皆谓譬喻不斥言也。主文, 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 咏歌依违, 不直谏也。”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要求诗的讽谏须委婉曲折, 不直陈刻露;二是表达形式的言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