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新秩序系列(二):从增长率到股息率.docx

资本新秩序系列(二):从增长率到股息率.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目录 预期收益率与三阶段增长模型:增长率与股息率 3 美股 1970s 高股息策略复盘:股票=“永续债” 6 国内无指标上的通胀,但全球滞胀让提升股本回报率的难度在上升 9 新秩序的开启:高股息是表象,红利是内核 15 风险提示 20 插图目录 21 预期收益率与三阶段增长模型:增长率与股息率 如果不考虑回购只考虑分红,则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长期收益率≈长期增长率(收敛于留存比率 b*ROE)+股息率+估值贡献 所以长期收益率基本上取决于两大因素:长期增长率 g 与股息率 d。估值贡献取决于市场对于长期增长率 g 的预期(反映到 PE 估值上),股息率 d 与长期增长率 g 之间存在非线性的此消彼长的关系(g=b*ROE,d=D0/P=(1-b)/PE)。因此,对于高增长的行业而言,股息率一般较低,因为大部分留存收益都会拿去再投资和资本开支(留存比率 b 较高),以获得更高的回报,但这些行业的估值贡献往往大幅为正(PE 高),体现了市场对于成长性给予的溢价;而对于低增长的行业而言,股息率往往较高,因为留存收益率没有再投资的必要,大部分都用于分红回馈股东(留存比率 b 较低),但这些行业的估值贡献往往为负(PE 低),因为市场认为这些行业未来没有增长。上述股票定价的范式在过去几年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1:全部 A 股股息率与利润增速之间的长期趋势呈现 明显的负相关 图2: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基本符合高增长、低股息率/ 低增长、高股息率的特征 。注:这里的股息率和利润增速中枢变 化都是 2011-2022 年的中位数减去 2000-2010 年的中位数,其中利润增速为年化增速,如果出现异常值,则赋值为 0%。 但问题在于没有“永恒的成长”,并且在不同阶段成长领域的行业也并不相同。根据股票定价的三阶段模型,任何企业都会经历三种增长阶段:高增增长、增速下滑以及最后的稳定增长。而事实上,A 股自 2000 年以来也经历了上述过程:2000- 2010 年的高速增长阶段,2011-2016 年的下台阶阶段,2016 年至今的稳定增长阶段。所以我们看到了:在 2010 年之前大部分行业具备高成长性,尤其是与经 济总量增长更相关的“五朵金花”,甚至是银行也被认为是成长股;而到了 2011- 2016 年,面对经济增速换挡,市场开始寻求转型中的机遇,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趋势带来了 TMT 的崛起,TMT 板块的利润增速逆势上行;2016 年以后,随着经济增速开始企稳,中游制造、消费板块的利润增速也逐步企稳回升,市场又开始寻求结构性的增长机遇,无论是从白酒、医药到电子,还是再到近三年的新能 源,“赛道化”和“高景气”的投资范式主导了过去几年 A 股市场投资,也造成了市场不同板块之间估值较大的分化:中上游周期虽然利润增速也触底反弹,但市场质疑的是其波动和持续性,所以定价其实并不充分;而金融地产和以建筑、电力公用事业为代表的稳定板块增速仍持续下行,估值一直处于历史低位。 图3:三阶段增长模型:不同阶段面对的增速 g、股息以 及贴现率可能都不一样 资料来源: 图5:2011-2016 年TMT 年化增速逆势上行,2015 年 消费年化增速企稳回升 wind, 。注:这里的金融地产包括银行、非银、 综合金融以及房地产行业;消费包括家电、商贸零售、农林牧渔、医药、消费者服务、食品饮料以及纺织服装;TMT 包括计算机、通信、传媒和电子。 图4:A 股也经历了三阶段增长,增速中枢从 25%下降 到当前的 10%左右,分红比例逐步抬升 图6:2015 年中游制造年化增速企稳回升,中上游周期 触底反弹 。注:这里的中游制造包括机械、建材、 汽车、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轻工制造、国防军工;中上游周期包括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属、钢铁以及基础化工。 2023 年以来,上述定价范式似乎遭受了逆转。我们在此前《华丽预演行情的始末》报告中提到,2023 年年初至今,人工智能浪潮下的 TMT 和“滞胀”、“中特估”环境下的资源+重资产国企成为了明显的两条主线,而 2016 年以来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的部分消费板块(以白酒、医药为代表)以及高增长的部分高端制造板块(以电新为代表)表现不佳。市场在对 2016 年以来的结构性增长定价到极致之后,开始了寻找未来成长的新阶段:无论是仍处于技术曲线前沿的人工智能,还是拥有价格成长性(毛利率成长性)的资源,抑或是过去成长性空间被压制的重资产 国企,都使得成长性的来源分布更为广泛,不再是拘泥于此前十分依赖于渗透率提升逻辑的成长投资范式1。但寻找未来成长的阶段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海外的“滞胀”与国内的经济动能转换并非一朝一夕。我们认为,在过渡阶段

文档评论(0)

535600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0104234000003
认证主体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