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开发与经济互动-《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2期).docx

  • 0
  • 0
  • 约3.78千字
  • 约 52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壮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开发与经济互动-《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2期).docx

  1. 1、本文档共52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壮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开发与经济互动 作者:覃主元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02期 [摘要]在现代工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壮族传统手工技艺逐渐衰退的趋势日益加剧,抢救和保护壮族传统手工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广西靖西凌准村壮族制陶手工艺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探究传统制陶手工艺盛衰的原因,论证生产性方式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切实可行,认为增加土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开发创新性、工艺性、装饰性产品是壮族传统土陶手工艺走出困境与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壮族;手工艺;保护开发;经济互动 [作者]覃主元,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F4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106-008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生态平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此后,中国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自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到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从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護区的建立与整体保护,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和完善。 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自2006年王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提出,再到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专题对“生产f生方式”保护理念探讨的深化,无疑都进一步拓宽了人们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与实践,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从消极保护向积极的生产性方式保护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不同,其有效保护的方式也不一样。由于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生产性,因而,对于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生产性保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合理方式。 同时,在该理论实践应用中我们必须厘清的问题是:在以生产性方式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实现传统手工艺在产出经济效益、参与创造当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实践中,真正促进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我们怎样才能既保持传统技艺的创新与流变又不至于“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我们如何避免仅从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观为标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自发选择?显然,这都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并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笔者在广西靖西县凌准村进行田野调查时看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曾为壮族村民主要谋生手段的传统制陶手工技艺,在单纯按照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理念观的支配下,原始夹砂陶已经悄然消逝,传统土陶逐渐衰退。有感于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和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早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濒危的壮族传统制陶技艺仍鲜为人知的现状,本文拟通过对凌准村传统制陶手工艺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壮族传统手工艺的有效保护问题作一探究。通过对传统制陶手工艺盛衰的个案解析探究其盛衰原因,透过对原始夹砂陶悄然消逝与传统土陶逐渐衰退的解读而对其进行有益反思,以具体的田野调查资料论证用生产性方式保护传统土陶手工艺的切实可行性。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是大西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该县57.1万总人口中壮族人口占99.4%,是我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禄峒乡位于靖西县城西北部,东靠新靖镇,南接地州乡、安宁乡,西和西南连荣劳乡、吞盘乡,北邻新圩乡,现下辖23个行政村,258个自然屯,348个村民小组。其中距乡驻地13公里的凌准村共有467户村民、2270多人,全部是壮族,分居在龙球、峒邦、旧窑、新窑、新街、旧街、念者、弄怀八个自然屯。凌准村是个典型的壮族村落,民族特色显著,该村除了拥有碧潭悠深、林木茂盛的宜人景色外,历来还是靖西县的主要制陶手工业区,是一个因擅长手工制陶技艺而远近闻名的“土陶工艺村”,这里的壮族村民不仅制作原始的夹砂陶器,还且还生产传统土陶,其中念者、弄怀两屯烧制原始夹砂陶器,新窑屯和旧窑屯专烧传统土陶器,其生产的陶器产品不仅行销区内周边县市和云南外,还远销东南亚,尤以销往越南最为畅销。 但令人堪忧的是,随着现代化工艺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在大量物美价廉的现代工业品的冲击下,土陶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日趋减少。由于销路不好,再加上收入微薄,近20多年来,曾作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原始夹砂陶器已经悄然消逝,传统土陶手工艺也逐渐衰落,目前,原有的4座窑中已经有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