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总结.pdf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总结.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必三重点知识总结 第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 一 ( 〉起源与奠基g 先,费时期〈原始社会到’提统 〉 1、原始社会g 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 西周时期g 提出 “ 敬天保民 ” 思想并建立了以入为中心的礼乐文明 3、春秋战国 g ①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共同血缘和文化认同z @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二〉发展g 寨汉到明清 1、秦汉时期g 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 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学说: ②董仲舒融合阴 阳、黄老、法家思想形成汉代新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2 、魏晋到隋唐z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融 随着汉代佛教传 入和道敏兴起,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 道交融景象: 3、宋元g 哲学化、思辩化:世俗化、平民化 ①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 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 思维〈哲学化〉,但宣 扬封建礼教,压抑人性. ②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文化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如宋词、戏曲、话本等z 4、明清g 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潮g 提倡个性自由: 黄宗馨、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工商 皆本、经世致用z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发展: 〈三〉转型 晚清以来(1840年以来〉 g ①西学东渐g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起源于发展具有本土性z ②文化的多样性; ③包容性: ④凝聚性: ⑤连续性z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z ①民本思想,重视以人为本z 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z 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主张和而不同: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2 ①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④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一 、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发展完善: 政治g 中央集权下国家统 经济 g 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思想g ①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z ②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z @中华文化自身的优势,具有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民族g 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对外 g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文化内涵: 其他g ①重视敏育和史学传统: ②先逃人物的传承与创新: (如孔子、朱襄等〉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 “ 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 罢驰百家,独尊 ” 儒术 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另 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 了 佛道思想, 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 综上所述可见,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与统 一的碰撞与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一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 . “ ” 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 仁政 、民本、

文档评论(0)

870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学高级教师 从事一线教育教研15年多

认证主体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