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inquis膜的解剖与观察.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lilinquis膜的解剖与观察 李立奇姆-温茨基是鞍区手术中的一个重要解剖标志。1875年,由机枪和里德发现,李立奇姆是通过全面介绍他而闻名的。关于该膜的资料大多来自放射学,解剖学研究很少,描述也不一致。为给相关手术入路提供线索,我们探讨了该膜的显微解剖特点。 福尔马林固定的汉族成人尸体头颅标本8具,均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肉眼观察均未发现颅脑病变或畸形。在手术显微镜(10×)下对Liliequist膜进行解剖和观察。此外,还有神经外科常规和显微手术器械(上海)、游标卡尺(上海)、Olympus OM-10照相机(日本)等在本研究中被应用。 2 间脑叶的形态结构 Liliequist膜由中脑叶、间脑叶和中间叶组成,三叶同时存在者8例(8/8,100%)。测得其有关数据见附表。 脚间池前下壁,斜跨小脑幕上下(图1,2)。前端紧邻鞍膈孔,终止于漏斗-垂体柄,背侧面距离垂体柄下端1.48~3.98 mm处,围绕漏斗-垂体柄向前与视交叉蛛网膜颅底层相续,于鞍背和后床突上端被间脑叶下端附着(图3)。7例(7/8,87.5%)完全位于鞍膈上,不随垂体柄进入鞍内;1例(1/8,12.5%)与视交叉蛛网膜颅底层一起沿垂体柄返折并随之进入鞍内,包围垂体和垂体柄,形成垂体池。中脑叶下端终止于基底动脉上中1/3(7/8,87.5%)或上下1/2(1/8,12.5%)交界处前壁以及该水平的桥脑腹侧面,与桥脑腹侧蛛网膜、小脑桥脑蛛网膜相续,其中7例(7/8,87.5%)由中脑桥脑内侧蛛网膜、中脑桥脑外侧蛛网膜将其连结于桥脑表面,1例(1/8,12.5%)与桥脑之间无任何连结。中脑叶外侧缘位于小脑幕上的部分附着于两侧颞叶内侧面(16/16,100%),小脑幕下的部分围绕动眼神经与两侧覆盖小脑半球顶和中脑外侧面的蛛网膜相续并包裹动眼神经直至进入海绵窦,经过小脑幕切迹时与小脑幕游离缘之间有狭窄间隙。中脑叶均完整、致密、无窗孔(8/8,100%),但7例(7/8,87.5%)较薄,1例(1/8,12.5%)较厚,5例透明(5/8,62.5%)和3例半透明(3/8,37.5%)。 构成脚间池(8/8,100%)和动眼神经池(16/16,100%)前上壁、视交叉池(8/8,100%)、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池(7/16,43.75%)、后交通动脉池(9/16,56.25%)、颈内动脉池(2/16,12.5%)的后壁,将视交叉池、后交通动脉池、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池或颈内动脉池与后方的脚间池、动眼神经池分隔开(图4,5)。 间脑叶上端附着于双侧乳头体前缘的间脑底面,位于两侧视束外下缘与颞叶之间的部分游离;下端于鞍背和后床突上端附着于中脑叶;外侧缘附着于双侧颞叶内侧面。4例(4/8,50%)间脑叶紧密附着于漏斗-垂体柄背侧面(图6),4例(4/8,50%)位于漏斗-垂体柄背侧面后方1.96~4.92 mm处,与漏斗-垂体柄之间有稠密的小梁丛连结,丛中无血管。 后交通动脉穿过间脑叶由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池或后交通动脉池进入脚间池,其中1例(1/8,12.5%)1侧(1/16,6.25%)后交通动脉于间脑叶近下端处穿入并完全走行于该膜之中,于该膜上端紧邻间脑底面穿出,进入脚间池深部。 位于间脑叶前方与之附着的蛛网膜有颈内动脉内侧蛛网膜(8/16,50%)、颈内动脉外侧蛛网膜(5/16,31.25%)和后交通蛛网膜(2/16,12.5%)。当后交通蛛网膜附着于动眼神经蛛网膜鞘前壁的间脑叶时(2/16,12.5%),后交通动脉池和颈内动脉池呈近矢状位并列于间脑叶前方,后交通动脉池位于颈内动脉池内侧,间脑叶不仅分隔脚间池与视交叉池及其两侧的后交通动脉池,还分隔颈内动脉池与动眼神经池。位于间脑叶后方与之附着的蛛网膜有Liliequist膜中间叶(16/16,100%)、基底动脉分叉蛛网膜(7/8,87.5%)和动眼神经外侧蛛网膜(16/16,100%)。间脑叶6例(6/8,75%)较厚,2例(2/8,25%)较薄,7例半透明(7/8,87.5%)及1例不透明(1/8,12.5%);7例(7/8,87.5%)为完全型,无窗孔;1例(1/8,12.5%)为不完全型,有窗孔,使1侧(1/16,6.25%)后交通动脉池与脚间池部分相通。 成对,大致平行,近矢状位,张开于中脑叶、间脑叶之间,位于大脑脚腹侧、动眼神经内侧,参与构成动眼神经蛛网膜鞘,并分隔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 中间叶前上缘附着于间脑叶,上端到乳头体外侧缘;前下缘附着于中脑叶,下端与中脑桥脑内侧蛛网膜或中脑桥脑外侧蛛网膜相连,其中2例(2/8,25%)4侧(4/16,25%)与基底蛛网膜相连并呈一直线;后缘游离,与大脑脚腹侧面之间无连结,其中2例(2/8,25%)4侧(4/16,25%)与基底动脉分叉蛛网膜外侧缘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