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评价的投入产出分析过程.docx

低碳建筑评价的投入产出分析过程.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低碳建筑评价的投入产出分析过程 1 以“建筑节能”为节能依据的节能计算方法 2009年12月,气候大会前后,“低碳”概念。很多人发出疑问:究竟什么是低碳建筑?它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有什么区别? 顾名思义,“低碳建筑”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建筑。对于“碳排放量低”也有两重理解:一是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低碳,主要就是建筑的能源利用,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建筑节能是低碳建筑的一种体现;二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低碳,包括了土地利用、材料选择、能源系统配置等。在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中,使用过程的能耗与碳排放在各种损耗中所占比例最大,因此,建筑使用过程的节能对于实现低碳建筑是至关重要的。但建筑节能并不能补偿或掩盖其他方面的不合理。现在也有一种观点把建筑整个寿命周期分成“产品”和“使用”两个过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筑用什么材料、建设过程中消耗多少能源,由营造商负责,产品应有能效标识和碳排放标识,就像制造汽车、空调器一样,随着产品出厂其碳排放量也就固定下来了。而“使用”过程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两栋完全一样的建筑可以有完全不一样的使用能耗。 即便都考虑使用过程,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在理念上也有一定区别: 建筑节能中的“节能50%”和“节能65%”是节能设计的计算依据。即建立一个“参照建筑”,其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水平、暖通空调和照明设备能效均按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选取。在同样的室内环境参数和暖通空调系统条件下,作全年逐时能耗计算。将参照建筑的能耗水平看作100%,计算实际建筑采取节能措施和节能设计规定指标后的能耗,使其总体计算节能率保持50%或65%。但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空调远未普及,室内照度水平很低,除了北方有集中供热的城市外,多数建筑能耗水平极低。所以建筑节能是增量节能,即“少增加”而不是“少消耗”。因此,按“节能50%”标准设计的建筑,如果运行管理不当,可能比“100%”建筑的能耗还要高;当然也可能实际能耗远远低于50%的计算值。 低碳建筑要实现的减碳是在某个“基准线”上的减碳。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因为有200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基准线,所以看上去是一个相对量指标,实际上是有实质减排量的。2005年,我国GDP为20 980亿美元(折合2000年美元汇率),2005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每美元2.43 kg二氧化碳当量。因此,2020年每美元GDP的碳排放量应为1.34~1.46 kg二氧化碳当量。如果我国保持8%以上的GDP增速,这一实质减排的总量是巨大的,光靠增量减排是远远不够的。 具体到建筑领域,建筑的“产品”阶段是产生GDP的,尤其在我国城市中,房地产在GDP中所占份额很大。根据一份报告,房地产业占到GDP的6.6%和国内投资的1/4。但房地产作为一个产业,它的产品——建筑,是没有什么严格的质量评价标准的。你能区分出售价3万元/m2的住宅与售价3千元/m2的住宅价值上相差10倍的质量差别吗?你能说出价值3万元/m2的建筑的质量标准高在哪里吗?如果用单位GDP碳排放来评价,就会出现房价越高越“低碳”的怪现象。解决的途径是实现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建筑的所有构件都在工厂流水线上预制,现场只是装配作业。只有像造汽车那样地造房子,才有可能根本解决建筑节能问题,才有可能控制建筑产品的碳排放,也才有可能建立建筑物碳排放的基准线。就是说,建筑作为产品的碳排放评价必须是可测量和可报告的。 在建筑的“使用”阶段,除了工业建筑和商用建筑外,住宅和公共建筑是不产生GDP的。只能用实物减排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指标评价建筑使用中的碳排放?如何建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基准线?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建筑的碳评价即“什么样的建筑是低碳建筑”的问题,至少是量化所谓“低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解决第二个问题。由于影响因素很多,我们的基础工作很差,距离建立建筑使用过程碳排放基准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国家投入很大,对公共建筑和住宅能耗做了大量统计、审计和监测工作,但数据是不透明的,而且有缺口(比如缺集中供热的能耗数据)。所以,迄今还有人在说中国的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笔者很担心,最终我们的建筑运行的碳排放基准线又会去“拷贝”外国的标准。因此,第二个课题要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要花大力气去研究。 2 城市土地利用的困境 建筑碳排放实质上是人的碳排放,人通过使用建筑、消耗能源而排放二氧化碳。建筑只是人(使用者)耗能的平台。对建筑碳排放的评价,要用强度指标,即建筑使用者人均碳排放指标。建筑的碳排放源有两个,即土地利用和能源利用。 2.1 在土地利用中,新开发的土地使大量原来作为碳汇的植被被破坏,原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