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源民俗艺术与文化外交-《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2期).docx

  • 0
  • 0
  • 约4.59千字
  • 约 69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汉源民俗艺术与文化外交-《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2期).docx

  1. 1、本文档共69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汉源民俗艺术与文化外交 作者:梁娟美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02期 【摘 要】作為汉源文化特征的表现载体之一,印尼布袋戏文化体现着华人眷恋原乡的记忆表征和情怀隐喻。印尼布袋戏在地重构和价值增值的过程和华人文化在地化的历史命运紧密相随。印尼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区域,印尼华人经历过被强迫同化的遭遇,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和家国情怀激起了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外交的策略中,印尼布袋戏的在地重构和价值增值所展现的文化的调试功能和民俗协商功能,对于处理我国同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外交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尼布袋戏;文化重构;价值增值;文化外交;汉源民俗艺术 【作 者】梁娟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非遗中心博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2-0097-0008 客家人下南洋,携带到印尼的布袋戏称为华人布袋戏。布袋戏在客家话中称为Potehi,印尼语称为Wayang Potehi(瓦扬布袋戏),又称为Wayang Thithi,Wayang Golek Cina或Wayang Cina,现已成为印度尼西亚传统的戏剧剧种之一。[1]117“一口说出千古事,十指弄成百万兵”“一人双手作生作旦作名臣,方寸戏台可国可家可天下”,[2]11~13华人布袋戏表演,呈现出华人民间文学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文化气质,是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3]147~153作为华人文化特征和身份标识的表征载体之一,印尼布袋戏命运沉浮的发展历程和华人在印尼的历史发展过程紧密联系。 印尼布袋戏艺术结合印尼文化系统和符号内涵实现文化重构,通过在地化的发展获得在地增值。同时,在印尼动态的民俗社区语境及区域性的历史变迁中,布袋戏对于华人社群的身份认同和建构还具有动态的锁码和解码功能。布袋戏艺术在印尼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文化外交事业,尤其是对东盟国家文化外交,具有可供参考的价值启示和意义。① 一、漂洋过海的沉浮命运 印尼是中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途径地。《汉书》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今苏门答腊东北、马来半岛南部),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属缅甸);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与湛离国均处今伊洛瓦底江沿岸)。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属印度),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黄支之南,有巳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4]8832此为登陆苏门答腊岛的较早记录,同时也记载了南洋国家与汉朝具有朝贡的政治交流和经贸往来。在西爪哇、西加里曼丹出土的中国古文物和史书记载互相印证,中国和印尼经贸和文化交流,汉代时期便已有往来(Dawis,2010)。中国最古老的游记《佛国记》[5]40载,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僧人法显从狮子国(斯里兰卡)循海路返回广州途中,曾在耶婆提国(印尼)登陆。《法苑珠林》也记载了法显到访印尼的事迹,“僧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经十余日达耶婆提国。停五月,复随他商东适广州”。[6]1611法显是到访印尼有名字记载的第一人(尼古拉斯·沙勒,2014)。此后唐宋至二十世纪前半叶,东南沿海居民因逃避战乱、天灾、劳力贩卖、谋生营计[7]等原因和方式下南洋,印尼华人社区逐渐繁华起来。 悉尼大学Josh Stenberg(石峻山)考据,福建泉州、漳州布袋戏起源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嘉靖(1521-1567)或万历(1572-1620),但从闽南播迁到广东和台湾地区,通常认为是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十八至十九世纪末播迁到东南亚各地。[8]391~416蔡宗德的考据显示华人布袋戏先是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Jakarta)、三宝垄(Semarang)与泗水(Surabaya)等港口落地,随后散播到古多(Gudo Jombang)、图隆阿贡 (Tulungagung)、谏义里(Kediri)、勿里达(Blitar)等地。[9] 有研究者认为“荷兰殖民时期布袋戏得到蓬勃的发展”,1笔者认为此论断欠妥。华人勤奋开垦积累财富,处于经济的主导地位。荷兰殖民者对印尼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和政策,利用华人群体缓冲其与原住民族群间的矛盾,同时又利用华人招来苦力(coolie)满足殖民对劳动力的需求。早期荷兰殖民者对华人群体实施比较宽松的殖民统治,华人文化得到相对缓和的发展机遇。1619年苏鸣岗成为第一个甲必丹,荷兰殖民者和华人族群达到最融洽的时期。此后,荷兰殖民者对华人势力的增强日渐憎恨和恐惧。为控制华人,荷兰殖民者激化华人和印尼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于1740年爆发“红溪事件”,华人遭到大屠杀,社区和文化遭到洗劫,华人社会的发展陷入低谷。[10]可以推断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