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人应当坚持正义》学案.docx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人应当坚持正义》学案.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人应当坚持正义》学案 【素养目标】 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概括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理解他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论证的。 3.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学习重难点】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并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名句导入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今天我们学习《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人应当坚持正义”这篇小短文,欣赏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二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哲”。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等地以寻求知识。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据说他40岁时,在雅典城外创立了自己的学园柏拉图学园,开始个人讲学。学园课程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在《理想国》中,他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知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柏拉图对话集》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柏拉图对话系列的统称,包括《申辩》《克力同》《游叙弗伦》《拉齐斯》《吕西斯》《查米迪斯篇》等十余部著作。 2.题目解说 “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应当”是“必须”的意思,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 3.文学常识 对话体 对诂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这种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4.写作背景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等等。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这篇短文就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最后70岁的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 5.资料链接 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专心致志做学问。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格黎东和苏格拉底 格黎东和苏格拉底是多年的老朋友,他有时也去广场听苏格拉底讲学,与苏格拉底也是“师友间”的情谊。作为雅典的巨富,他在苏格拉底受审时及苏格拉底被投入狱中后不止次表示愿意出钱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