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doc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摘?要:目前对于《夷坚志》和《续夷坚志》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两者的对比研究仍然有所匮乏,并且对于两者关联的研究多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区别,而忽略了其明显的继承性。文章以士人形象为例,对于两者在内容上的联系予以论述。

关键词:《续夷坚志》?《夷坚志》?士人

元好问在金亡前后所创作的《续夷坚志》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李正民先生就其《续夷坚志》说到:“此《夷坚志》虽续洪氏,而适当百二之会,灾变频仍,五行乖舛,有开必动,动关运会。非吊诡之卮言,实讥祥之外承。不贤识小,又何讥焉?”在肯定《续夷坚志》的文史价值的同时,也将其与《夷坚志》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但元好问之所以采用《续夷坚志》这样一个具有明显继承性的名字,可见其想法并不是要与《夷坚志》分庭抗礼,而主旨在于续写承继。因此,本文将以士人为切入点,对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做简单的介绍。

在展开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对此处的“士人”做出界定。余英时在其《士与中国文化》中将“士”定义为“知识分子”,我们可以沿用其定义,同时,为与两书中的官员形象相区分,我们在此做出更进一步的界定,将“士人”定义为以科举为重要途径,以仕宦为主要人生目的,但尚未步入仕途的知识分子。

一、重视前程

既然士人将仕途视作人生的最终目的,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心必然是自身的前程。如《续夷坚志》中的《京娘墓》,元老在上京赶考途中“霖雨泥淖,车不能进”“车独行数里而轴折”,在这样艰难无措的情境下,却得到昔日与之相恋的女鬼京娘的帮助,“知君有难,故来相慰耳”。京娘的如此相助,得到的不是恋人重逢的喜悦,也不是雪中送炭的感激,而是仅仅一句“我前途所至,可得知否”。《夷坚志》开篇第一个故事就讲到了士人对于自身前程的关注:孙九鼎遇到已死的姐夫,当知道见到此人对自己身体无损之后,“即询前程”。此人尚知将身家性命置于官位前途之前,更有甚者将仕途看得比自身性命更为重要:在《杨证知命》中,杨证已对自己的命运做出预测——“吾必登第,正恐死不久;脱或下第,庶可少延”,但是在此情况下,他仍然不想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为功名之心所驱,卒入试”,最终“及到官,数月而卒”。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当时士人对于科举结果、自身仕途的极度重视,将其看作人生的头等大事。

二、迷信鬼神

在宋金,科举虽然越发正规化,使得每个人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但同时也使得参考人数激增,导致录取比例下降。每个人都有做官的机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官,更多的人付出一生的心血却只能是一事无成。在这种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士人除了寒窗苦读之外,只能将命运交付上天,求仙问卜成为士人间“时尚”而又无奈的举措。《续夷坚志》的《北面大王》中参政梁公肃举子时“祈仙问前途”,《盗谢王君和》中王献可在待榜中“祝骰钱以卜前程”。除此之外,更有《黄真人》用一整篇的篇幅叙述士人在前途未卜之时对鬼神的依赖,在此篇中,士人之父先是询问黄真人考试题目,等到考完试之后,又询问其是否登第。在考前想通过鬼神得到提示,以求能超过他人独占鳌头,等到结束后,又迫切想知道结果,将当时士人对科举的重视、内心的忐忑刻画得入木三分。《夷坚志》中更是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士人通过占卜、祈仙求梦、相面、祝盃筊、卦影甚至靠博具等各种迷信手段询问自己的前途。如甲志卷四《孙巨源官职》中巨源“尝登州谒东海庙,密祷于神,欲知他日科第及爵位所至”,卷七《罗鞏阴遣》中“学有祠,甚灵显,鞏每以前程事,朝夕默祷”。

对科举的重视与对前程的惶恐,不仅使得士人主动去求仙问卜,更将生活中的一些奇异事件与科举前途相联系,认为这是上天给予的征兆,暗示着自身的前途,如甲志卷四中的《驿舍怪》中,四人同止道旁驿舍,其中三人都被一个怪物嗅“士人之面至足”,只有侯元功没有受到怪物的闻嗅,果然科举“元功擢第,而三人者遭黜”。甚至一些寻常认为不好的事情也可看作吉兆,如《续夷坚志》中《贺端中见鬼》,按照常理见鬼并非好事,但贺却“此举登科”,把鬼作为可以带来科举好运的“吉祥物”。有些士人不仅把梦境与现实联系起来,甚至把梦中的情境落实到现实中,以求让现实复制梦境,最突出的一类就是为应梦而改名。甲志卷六《李似之》文中,正路因梦中有人“出片纸,阔二寸许,上有‘弥逊二字以示之”而企图改名,即便在当时“须申礼部乃得易”的复杂情况下,依旧得偿所愿。

尽管对科举给予充分重视,既刻苦攻读又祈仙拜神,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录取比例过低导致科场失利的人数总比如愿的人要少。这些落榜士人在主观上并不承认是自己学术上的欠缺导致落榜,而是尽其所能地为自己的失利寻找借口,认为科名和前程都是命定的,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天定的结果。在《续夷坚志》的《玉儿》一篇中,鬼夫人玉儿“以手遍抚睡者云:此人及第,此人不及第”,而结果竟是“皆如其言”。在未科考之前便可预先知道科举结果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