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十四五教材方剂学和解剂.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和解剂 凡以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中之“和法”。 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以达祛除病邪、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该法适应证较为广泛,所谓“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广瘟疫论》卷四)。本草之分类,并无“和解药”之类,故“和法”乃由方中药物间相互配伍方能体现。《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云:“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兼表者,散而和之;兼里者,攻而和之。《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又云:“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 本章所选之方主要适用于少阳证,肝郁脾虚、肝脾不和以及寒热互结、肠胃不和等证。故本章方剂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寒热剂三类。 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皆不宜使用和解剂。和解之剂,总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故劳倦内伤、气血虚弱等纯虚证者,亦非本类方剂所宜。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少阳之证。代表方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等。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 半斤(24g) 黄芩 三两(9g) 人参 三两(9g) 甘草 炙,三两(9g) 半夏 洗,半升(9g) 生姜 切,三两(9g) 大枣 擘,十二枚(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证治机理】 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正胜欲拒邪出于表,故往来寒热;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而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苔白、脉弦为邪在少阳可见之征。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邪热内传,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病亦可见往来寒热、胸胁胀痛、食欲不振、心烦呕恶等症。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入里者,则当吐、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故唯宜和解之法。 【方解】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寒热邪气”,《本草正义》云柴胡可使邪“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还于表而寒邪自散”,故为君药。臣以苦寒之黄芩,清泄少阳之热,如《本草纲目》谓“黄芩,得柴胡退寒热”。柴胡、黄芩相配伍,一散一清,恰入少阳,以解少阳之邪。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参、枣与夏、姜相伍,以利中州气机之升降。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用为佐使。诸药合用,透散清泄以和解,升清降浊兼扶正,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则诸证自除。 【运用】 本方为治疗少阳病证之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之代表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原方“去滓再煎”,使汤液之量更少,药性更为醇和。小柴胡汤为和解剂,服药后或不经汗出而病解,或见汗而愈。《伤寒论》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少阳病证经误治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服用本方后,可见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之“战汗”,属正气来复,祛邪外出之征。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腹中痛,是木来乘土,宜去黄芩,加芍药柔木缓急止痛;胁下痞硬,是瘀滞痰凝,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疏风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附方】 1.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 柴胡 半斤(24g) 桂枝 去皮,三两(9g) 干姜 二两(6g) 栝楼根 四两(12g) 黄芩 三两(9g) 牡蛎 熬,二两(6g) 甘草 炙,二两(6g)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功用: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主治

文档评论(0)

卢老师2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文档需要修改请直接站内联系。专业医学课件制作,医学教案,教学设计制作,医学相关写作与发表。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13日上传了中西医结合高级讲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