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4).pdf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4).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唐玲制作仅供学习交流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第 I 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6 小题,共 52 分) 1.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 “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 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 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 A. 世官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 继承制 2. 在制定 1787 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 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 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3. 战国考古史记载,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 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 28 副 51 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 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 B. 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 C. 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 D. 政府很重视推广铁农具 4. 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 “贵”“富”合一到 “贵”“富”分离的变化。导致这 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D. 工商食官的制度被打破 5.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 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6.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 军机处 7. 江太新在 《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 (租赁土地所支 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 2 个,雍正年间3 个,乾隆年间30 个,嘉庆年间62 个。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 清初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 农民的负担减轻 C. 地主对农民的盘剥逐渐加重 D. 缓和了人地矛盾 8. 据明末崇祯《松江府志》记载: “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 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

文档评论(0)

金领职业教育题库大全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