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企业》(2018年3期).docx

  • 0
  • 0
  • 约小于1千字
  • 约 3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企业》(2018年3期).docx

  1. 1、本文档共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查看更多
龙源版权所有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吴作栋 来源:《现代企业》2018年第03期 一、理论背景 1.宏观经济学中的增长理论。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标志在于人均产量的差异。按照宏观经济学中的增长理论,人均产量(或劳动生产力)低下基本上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均所拥有的资本(机器、设备等)较低,即生产方式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二是技术水平落后。正因为如此,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可以通过生产方式上的趋资本密集化和趋知识(技术)密集化而得以实现。就整个国家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和转移过程也就是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逐渐转化的过程,即人均资本拥有量不断提高的过程。然而,按照增长理论,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由资本密集所带动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提高是有极限的。如图所示,在增长模型中,如果人均资本的初始状态为k0,技术水平维持在A,经济的持续增长体现为人均资本k和人均产量y的不断提高。人均资本k的不断提高可被理解成经济趋资本密集化,从而使经济体进入稳定状态H,此时人均资本为 人均产出则为 。 上述讨论意味着如果技术维持在A,一旦经济体达到稳定状态H,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上限将稳定在 和 ,无法继续提升。然而,如果技术从A进步到A ,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也会相应提高到k 和y 。经济将会进入更高的稳定状态 H*。显然,技术的提高(如从A进步到A )意味着生产方式的趋知识密集化。 2.发展经济学中的“拐点”理论。发展经济学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拐点理论。首先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在刘易斯看来,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存在着大量甚至无限的剩余劳动力,经济社会则被分隔成相对现代化的工业(或城市)部门和传统的农业(或农村)部门,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则滞留于农村。然而,隨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逐渐被现代工业部门所吸收。所谓刘易斯拐点,就是指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此时,进一步的增长将使工资快速上升。库兹涅茨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55年提出的另一种拐点理论。照此理论,一国的收入分配状况随该国的经济发展(由人均GDP水平衡量)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这种变化规律可用库兹涅茨曲···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