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化创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2期).docx

  • 0
  • 0
  • 约2.65千字
  • 约 19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化创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2期).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化创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欧阳秀敏 邹晓芟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 摘要: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化创造思想蕴含着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科学转变的理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阐明在创造无产阶级文化的过程中,唯有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革命性斗争,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精神解放。面对新时代的新境遇与新问题,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创造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导向,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领导,坚持推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发展共荣。 关键词: 马克思与恩格斯;文化创造思想;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A1; D610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0.02.008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一直没有对文化创造的问题进行过专门性的研究,甚至他们很少使用“文化”这个概念。但是通过梳理他们的各类论著,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从强调“个体自由”到号召“政治变革”,继而追求“人的解放”的这一螺旋上升的革命路径中,实现了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再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文化创造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文化创造思想的生成轨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创造思想经历了从“自我意识”的哲学批判,到“类意识”的政治解放诉求,再到变革“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召唤。 (一)以“自我意识”为本体诉求的理性主义文化思想初步确立 马克思与恩格斯创造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生成于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之中。一方面,从历史文化的影响上看,19世纪前的欧洲,从古希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柏拉图的“洞穴隐喻”等内容的不断提出,人的主体价值被逐步凸显,“自我意识”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但是,在约公元476年到公元1453年的中世纪时期,由于神学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哲学思考曾一度被否认“自我”的经院哲学所取代。随后,经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尤其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发展才促进了具有“自我意识”本质的理性主义精神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19世纪的欧洲虽然深受基督教陈旧思想的影响,但是即使在黑格尔哲学之后,德国学界仍然“存在着施特劳斯(D.F.Strauss)‘实体’与布鲁若·鲍威尔(Bruno Bauer)‘自我意识’之争”[1]。学生时代的马克思在探索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更倾向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之说,这为马克思企图用“自我意识”的基本原则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文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从时代发展上看,正如毛泽东所言:“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2]30019世纪中叶的欧洲正经历着两大革命和两大思潮的交汇。这一时期,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已取得政权并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以德国为主要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仍较为落后。在城市,手工业和家庭工业生产模式在经济生产中仍是主导,现代工业虽有部分发展,但总体缺乏市场与生产资料,而且劳动力发展较为缓慢。与此同时,“早期工人阶级不成熟状态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异军突起,开启了人民的探索。”[3] 在这样历史场景的不断切換、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现实迷雾层出不穷的时代变革之中,正值学生时代的马克思试图从法学体系的研究中实现自己的“理性主义”,但一开始他并不喜欢黑格尔的“古怪调子”,而更沉迷于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论断。然而,1814年左右德国法学界的“自然法派”和“历史法派”关于立法是否应当按照实际原则的大讨论,让马克思初步建构的哲学观面临了“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又重新回到了黑格尔哲学,并且在深入探索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的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坚持认为,现象世界的基础和本原是“自我意识”,而且人的“自我意识”是绝对性和自由性的统一。由此,初步确立了以“自我意识”为本体诉求的理性主义文化思想。 (二)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思想基本形成 毕业以后的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这让马克思更有机会直接面对社会的政治矛盾。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遇到了社会中最尖锐的贫困问题,这促使马克思逐步明确了物质生产对现实利益的支配作用。面对农民的贫困和林木盗窃法的私有制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强烈抨击道:贫苦阶级的捡拾活动不过是对自然界及自然力的产物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