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社交媒体焦虑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docx

  • 0
  • 0
  • 约3.46千字
  • 约 34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社交媒体焦虑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docx

  1. 1、本文档共34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社交媒体焦虑研究 作者:胡冰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引发的受众焦虑心理及行为正引发各方的广泛关注。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社交网络焦虑研究的论文增长规律及其文献利用情况、期刊与作者分布、研究热点与应用三个方面,七个维度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社交媒体焦虑研究文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国际学界对社交媒体焦虑主题研究论文总体已经进入普赖斯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即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的学科大发展时期;但依然存在诸如文献引用速度较为缓慢、期刊分布呈现高度离散状态、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等问题,社交媒体焦虑的理论研究尚待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焦虑;文献计量;web of science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1.008 一、社交媒体研究概述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概念最早出现于2007年安东尼·麦菲尔德(Antony Mayfield)所著的电子书《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他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特征。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另外,传播学教授安德里亚斯·卡普兰(Andreas Kaplan)和迈克尔·克莱因(Michael haenlein)将社交媒体概括为“建立在Web 2.0的理念和技术基础之上,即允许创造和交流来自用户产生的内容”[1]的互联网新媒体。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和传播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中指出的,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主义异军突起,全面荡涤了社会结构,引发了政治权力、组织结构、公民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模式和交往模式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深刻变革[2]。这场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变革不仅最大限度地跨越了时间、空间的距离,将天各一方的网络用户连接起来进行实时互动,为人们的信息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催生了一个集互动性、体验性、娱乐性、社会性等优越性于一体的社交媒体时代。 然而,在技术便利高速提升的同时,由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而造成的受众心理及行为焦虑对社会大众也产生了更广泛而复杂的影响。早在2010年,马里兰大学的媒体和公共议程国际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edia & the Public Agenda,ICMPA)发布的研究表明,美国大学在校生已经对社会化媒体上瘾了。当不得不放弃使用社会化媒体时,他们使用了和戒掉毒品、酒精相同的词汇来描述其感受:戒瘾、疯狂渴求、非常焦虑、极其不安、痛苦、神经紧张、疯狂。媒介沉溺行為已经对人的精神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3]。 据《2017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中的内容显示,2017年15-19岁、20-29岁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分别为69.4%和77.3%,较上一年持续增长。其中,虚拟社交所带来的浮躁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网络负面价值观等影响已经成为困扰以9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 [4]。在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中,注意力障碍、道德恐慌、焦虑与抑郁、伦理失范、社交交往异化等现象频发,这不仅对我国网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危害,同时,由此引发的受众群体意识异化与极化、社会心态失衡等现象也成为制造社会舆情危机、引发社会风险的重要隐患。 本文通过对学界以往有关社交媒体焦虑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网络行为引发的焦虑身心特征的调查。有学者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与成瘾问题进行研究并发现,由网络使用带来的负面情绪同网络发展水平保持同样的发展节奏[5],网络的过度使用引发了病理性、不适应性、即网络成瘾等问题;而网络焦虑体现为:孤独感、羞耻感和焦虑感[6]。有学者对网络焦虑成因进行研究并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容易引发焦虑情绪,依据性别、身份认同等因素的不同存在差异[7]。 有学者延续了结构分析的心理学分析思路,强调了不同社会支持因素对受众网络焦虑现象的影响。研究归纳了受众身份焦虑成因为:一是“好孩子”身份的焦虑;二是未来成功期盼者的“焦虑”;三是爱与被爱者的焦虑;四是社会资本积累者的焦虑。[8]关于网络使用焦虑影响及对策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过度的使用社交媒体,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之前变得更加具有随意性、功利性、冷漠化、虚拟化和低俗化 [9];而过度的上网行为易导致青少年在课业上花费更少精力及糟糕的学习成绩 [10]。而“双模式双阶段”干预理论或通过构建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