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及胎儿泌尿系统畸形超声诊断.ppt

小儿及胎儿泌尿系统畸形超声诊断.ppt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重复肾并输尿管囊肿 第六十二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重复肾输尿管异位开口至尿道 第六十三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重复输尿管 第六十四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后尿道瓣膜 第六十五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后尿道瓣膜 第六十六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三十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婴儿型多囊肾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 第三十一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ARPKD动态 第三十二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ARPKD大体病理 第三十三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ARPKD显微病理 第三十四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是婴幼儿和儿童的一种以肾脏集合管和肝内胆管囊性扩张变,肾间质和肝门脉区纤维化为特征常见遗传性疾病. 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在新生儿中占l/6,000一55,000,多中心研究显示,估计发病率的在1/20000,每70个成人中可能就有一带有ARPKD的突变等位基因。 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ARPKD 1902年首次以形态学上认识为囊性疾病并且在1947年组织学上被描述[. 1964年Osathanondh和Potter 首次在文献将ARPKD进行分类。 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得知,该病的病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6P21.1-12;又叫做多囊肾/多囊肝病变因1(polycystic kidney and hepatic diseasel 1,PKHD1) 。 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ARPKD的临床亚型 临床类型 肾集合管扩张比例(%) 门脉纤维化程度 平均生存时间 胎儿型 90 轻微 几小时 新生儿型 60 轻度 几个月 婴儿型 20 中度 10岁 青少年型 <10 明显 50岁 第三十七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小结 双肾增大,几乎充满整个腹腔,回声增强,伴或不伴有肝门脉区纤维化改变。 除外其他合并畸形,合并畸形考虑肾脏囊性疾病相关的综合征。 本病预后极差。 第三十八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成人多囊肾(常染色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 第三十九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ADPKD的产前超声特征 第四十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ARPKD肝脏显微病理 正常肝脏×40 ×25 第四十一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400-1/1000。 大约80%-85%的ADPKD患者携带基因PKD1,位于16号染色体16P13,编码蛋白polycystin-1 (PC-1)。 约10%-15%的ADPKD患者携带基因PKD2 ,位于4号染色体4q21;编码蛋白polycystin-2(PC-2)。 少部分患者携带基因PKD3,对于PKD3的研究尚较少。 第四十二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 临床研究表明,携带PKD1基因的患者比PKD2的患者发病早,预后差。其中PKD1基因携带者,多数30一50岁之间发病,约2%-5%ADPKD患者产前或新生儿表现出临床症状。 ADPKD主表现为双肾皮质和髓质多个液性囊肿形成,并进行性增大伴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RSD)。 第四十三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Potter分型 I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 II型:多囊性发育不良肾; III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Ⅳ型:梗阻性囊性发育不良肾。 第四十四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Gael J. Lonergan按囊肿形成的原因分为四类 遗传原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和海绵肾); 梗阻原因(多囊性肾发育不良或囊性肾发育不良); 获得性囊肿(单纯囊肿); 囊肿相关的系统性疾病(结节性硬化、von Hippel–Lindau)。 第四十五页,共九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 ADPKD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之外的多个器官和组织,肝囊肿是ADPKD最常见的肾外表现,约1/3患者

文档评论(0)

lanl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