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科书古诗文中字形注释术语“同”字的使用.docx

统编语文教科书古诗文中字形注释术语“同”字的使用.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编语文教科书古诗文中字形注释术语“同”字的使用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六年级古诗文注释中,出现了两处对于古诗文原典籍所用字形的解说:一处是六年级上册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见”字,注释为“见,同‘现’”;另一处是五年级下册刘义庆文《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的“惠”字,注释为“惠,同‘慧’”。“见”与“现”、“惠”与“慧”,均用术语“同”字解说,说明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对于两组字形各自内部的关系是同等看待的。其实,在古代汉语研究以及高等学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中,这两组字形各自内部的关系是有明显区别的,“见”与“现”之间称为古今字,“惠”与“慧”之间称为通假字。如今将古今字与通假字不做区分地统一处理,用“同”字来兼表古字与今字、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是统编语文教科书这次改革的一个特点,适用于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以及高中语文教材,而且在七至九年级以及高中教材中此类用例出现得更为频繁。 所谓古今字,指的是在某一项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产生在前的称为古字,产生在后的称为今字。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要比后世少,每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要比后世多,有时一个字往往有三五个乃至七八个义项。后来为了把其中的部分义项区别出来,于是另造新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义项。就这一个义项来说,新造的字与后起的字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例如,“说”字在先秦时期兼有“说解”“劝说”“喜悦”等义项,后来为了加以区别,就另造了一个“悦”字来表示其中“喜悦”的义项。这样,在表示“喜悦”这个义项时,“说”与“悦”就成了古今字。《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中的“说”字就是用的“悦”字的古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句中的“悦”字就是用的“说”字的今字。再如“知”字在先秦时期兼有“知道”“知识”“主持”“智慧”等义项,后来为了加以区别,就另造了一个“智”字来表示其中“智慧”的义项。这样,在表示“智慧”这个义项时,“知”与“智”就成了古今字。《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句中的“知”字就是用的“智”字的古字。贾谊《治安策》:“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句中的“智”字就是用的“知”字的今字。又有一个古字具有多个义项,后来为它造出几个今字的情况,例如,《左传·隐公三年》“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嘉属殇公焉”与同书《定公十四年》“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两句中的古字“属”字分别表示“嘱托、注视”的意义,后来在“嘱托”的意义上造了一个今字“嘱”字,如《后汉书·卓茂传》“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在“注视”的意义上造了一个今字“瞩”字,如《南史·张畅传》:“音姿容止,莫不瞩目,见者皆愿为尽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今字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产生的时代有先后的不同,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二是古字表示的义项比较多,今字表示的只是古字所兼有的义项中的一个。至于古今字中的“古”与“今”,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其特点就是随着时代的不同用字也会有所不同。 所谓通假字,指的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常常可以替代其他字的字。这种因为音同或音近而产生的替代现象称为古音通假,其中替代的字为通假字,又称借字,而被替代的字称为本字。例如,《汉书·苏武传》:“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汉字中原有表示“背叛”义的本字“叛”字而不用,却因为音同的关系,临时借用了意义为“田界”的“畔”字来表示。次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汉字中原有表示“毁坏”义的本字“隳”字而不用,却因为音近的关系,临时借用了意义为“落下”的“堕”字来表示。再如同传同年:“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汉字中原有表示“捆绑”义的本字“缧”字而不用,却因为音近的关系,临时借用了意义为“牵累”的“累”字来表示。又如《史记·管晏列传》:“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汉字中原有表示“言语迟钝”与“伸展”义的本字“屈”字、“伸”字而不用,却因为音同音近的关系,临时借用了意义为“屈曲”与“言语真实”的“诎”字与“信”字来表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假字也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必须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二是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没有词义上的必然联系。对于通假字的本质,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当然,首先这样写的人可以指为写别字,但人们都这样使用后,便成了社会公认的通假字。 统编语文教科书通过对教学实际的分析,适时提出模糊古今字与通假字二者之间的界限,不再区分这两类

文档评论(0)

学校实用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专业代写小学各种方案、总结、制度、讲话稿,从事教育管理二十余年,有丰富的一线教学材料撰写经验,写作速度快,欢迎您的支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