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郝万山略说太阴病.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郝万山略说太阴病 目 录 目 录 1 第一章 太阴病概说 3 一、病位 3 二、成因 3 三、生理 3 四、症侯特点与分类 3 五、预后 3 六、证侯分类 3 第二章 分类证治 4 一、太阴脏证(虚寒证) 4 二、太阴经证(气血失和证) 4 三、太阴表证(四肢烦疼证) 5 四、太阴病预后 5 第一章 太阴病概说 一、病位 脾经、脾脏、四肢 二、成因 1、外寒直伤太阴(外寒伤脾阳) 2、邪由他经传来: 太阳之邪传于太阴(太阳病反下之,腹满时痛) 少阳之邪传于太阴(少阳阳弱,抗邪不力,由阳入阴) 阳明泻下过度(脾阳被伤,下利不止,腹胀满) 三、生理 1、脾经:从足走腹(脾主大腹),络胃属脾。 2、脾脏:主运化水谷精微、水湿;主升清(三阴病都是阳气偏虚,阴寒内盛) (太阴主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所以它所主管的阴液的量是最大的,因此把它叫做三阴。少阴主水,也主藏精,但是水液的量是仅次于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和水湿,少阴它所管的阴液的量属于二等,因此它是二阴。厥阴是主藏血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厥阴是一阴。伤寒病是寒邪伤人阳气为主的,所以在三阳病中强调了阳气和邪气作斗争的这种状况。因为它不是伤阴液为主,所以三阴病中不强调阴液和邪气之间的关系,所以不再谈它的阳气或阴气的问题了。三阴病都是阳气偏虚,阴寒内盛的证候,不过太阴病是仅仅脾阳的虚衰,而少阴病涉及到心肾真阳的虚衰) 四、症侯特点与分类 太阴病是由于脾阳虚,脾气虚而导致的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的症侯。 1、太阴脏虚寒证,当温之,宜四逆辈。 2、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气血失和,以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气滞血瘀严重则加大黄。 3、四肢烦疼证(太阴中风),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以桂枝汤治之。 五、预后 1、邪传少阴: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 2、外薄阳明:薄,逼迫。湿浊不化,大便干燥 3、自愈证: 四肢烦疼证:阳气外出,风寒被逐 太阴湿浊内盛:阳气祛湿邪外出 六、证侯分类 1、太阴脏虚寒证(273、277) 2、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279、280) 3、太阴四肢烦疼证(274、276) 4、太阴病预后: 太阴中风自愈证(274) 太阴下利自愈证(278) 太阴外薄阳明证(187) 太阴之邪传少阴(273、277) 第二章 分类证治 一、太阴脏证(虚寒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此条是太阴病提纲,太阴脏虚寒证的临床特征。 两类症状: 1、腹满,食不下,时腹自痛: 脾阳气虚,运化失司,寒湿阻滞,气机不畅,时轻时重,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则稍有缓解。(实证腹满则痛而拒按,虚中夹实则晨轻暮重,痰湿水饮阻滞,宜厚姜半甘汤) 2、吐,自利益甚: 脾阳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 A、下利越来越严重(越拉越虚) B、吐、利相比较,下利严重。(吐严重则胃寒重宜吴茱萸汤) C、其他症状伴随着下利的加重而加重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自利: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大便稀溏,但命火不衰,肾阳不虚。 不渴:A、排除热证下利 B、排除少阴下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自利而渴,喜热饮,饮而不多) 《桂林古本》: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不说固定某方,强调灵活用方,以“辈”等治之。 单纯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的下利用理中汤就可以了。你一看自利益甚,拉着拉着肾阳就有点不足了,那理中汤就压不住了,最后简直是不仅是大便溏薄,大便稀溏,而且又完谷不化了,那完全是脾肾两虚,已经由太阴病发展到少阴病了。那就直接用四逆汤,严重的用通脉四逆汤。所以宜服理中四逆辈,那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二、太阴经证(气血失和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279) 这是太阳表邪内陷,如果邪入脾脏当有自利不渴等证,但现在只有腹满实痛,说明邪不在脏,在经,邪陷太阴脾经,脾经气血失和。 气不利则满,血不和痛。 区别邪在脾脏与脾经的关键在于呕吐和下利,有利则在脏,无利则在经,故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在桂枝加芍药汤证的基础上发展,太阴脾经受邪还有两种情况: 虚重:气血两虚,经脉失养→腹中急痛,腹中经脉拘急,痉挛→小建中汤(加饴糖) 实重:气滞血瘀→大实痛,拒按→桂枝加大黄汤(大黄活血化瘀,化瘀止痛)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 太阴经受邪,脉弱,中气虚,可能出现下利,如果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要减量,因中气弱,胃气弱,易动胃气。但也不能

文档评论(0)

寒山风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3300101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