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论《丸经》中的具身德育.doc

寓教于乐——论《丸经》中的具身德育.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寓教于乐——论《丸经》中的具身德育

近年来,我国社会道德问题严重,需要借助古人“修身”智慧,完善德育理论、指导德育实践。儒家先贤强调身心一体、心为主宰,强调在身心合一前提下的修身之道。在儒家文化浸润下的捶丸运动自然也烙上了道德的印记。捶丸者在捶丸活动中通过体认的方式感悟蕴含在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进而内化为行事做人、自我认知的重要准则。笔者将专注于捶丸运动中蕴含的道德思想,以期通过对《丸经》中“具身德育”现象的解析,找到捶丸中蕴含的修身之道,为现阶段提高国民道德素养提供借鉴。

1“具身德育”与“修身养性”

1.1“具身德育”理论

传统认知心理学的基础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认为身体仅为刺激的感应器和行为的效应器,大脑、身体与环境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认知是“始于感觉刺激的输入、终止于运动反应的输出、封闭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在过程[1]”。

2016年,孟万金教授提出了“具身德育”的概念。其含义是指源于“具身认知”的德育,是“身体经验同道德认知与判断等心理过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的过程[3]”。具身(embodied)德育相对应的就是“离身”(disembodied)德育,即以认知型说教为主,只能满足道德理论的传授而脱离了身体的情境感受与习惯养成,导致无法落实学生道德行为的“有知无行”。然而,在中国传统的“修身”思想中特别强调道德的内外交养和身心一体。“具身德育”与“修身养性”同义不同源。

1.2“修身养性”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有双重含义:狭义即表示形躯结构;广义即指统摄形、气、心而为形神相合、身心一体的生命整体。儒家之“身”不单是形躯之身,更多时候实为生命、人格的另一种表述[4]。可以说“其意涵是丰富的,其边界是模糊的,身体感、身体场如潮汐般又如呼吸般起伏,因着人的体悟程度与践行水平,在气——场域意义上,小则止于生理形欲,大则通于形上境界[4]”。日本学者汤浅泰雄也认为包括印度、中国、日本在内的东方民族,其身体观的突出特点是“身心合一”[5];西方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如安乐哲等人也认为,中国哲学的“身体”是一种“身心互渗的过程[6]”。因此,儒家的“心性论与身体论乃是一体的两面。没有无心性之身体,也没有无身体之心性[7]”。

修身养性一词来源于《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8]”。乃指一个人在思想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学习磨炼和陶冶提高的实践过程,并且经过自己的潜心专研以及不懈努力最终达到的境界和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倡导的“德”为核心的,“修身”就是在“修德”。此时的“身”,就是含有内在德之思想以及外在德之言行的集合。由于身体乃存在之根基,是连接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天与人、知与行的纽带。故古人尤重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9]”。

由于身体存在于动态的世界之中,故而修身之道绝非仅凭思考就能办成,而是要身体力行地循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线路,在行动中求解,在经历中磨练。“身体各部位都充分调动起来协同运作,同时心灵、心意、心志亦化入全身各部位,身心互动而投注、沉浸于艺中;心志既得活泛,身体亦得通泰,精神领悟与身体通感就在参与、行动中真实地相汇,身心上下、内外纯为一气所贯注、充布,成为整全、协调、和畅的活的生命共同体[4]”。

2修之于内而发之于外

儒家强调身心一体、心为主宰,强调在身心合一前提下的修身之道。修身是内外交养,重在修心,其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最高目标是成圣成贤。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8]”。君子的品性,仁义礼智在内心衍生,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它的吩咐,便于自然而然中显现出来。

《丸经》在《知人章》提出“有诸中必形诸外[10]”,也是身心一体论的表现,喻内心的想法必然会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观志知人,观心知己。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恭,言欲讷”[10]。认为看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品德好坏。内观自己的心意,便可以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适。内心要宁静,情趣要闲雅,神态要温和,身体要安适,容貌要端庄,言语要妥当。《善行章》写道:“行止者,嫌爱之端。言语者,融入之阶。讷于言,敏于行,正己践言,是为善行。言行有常,君子贵之[10]”。意指人的言行举止是人的内心的反映,是与人交际的第一印象。举止好,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与喜爱;举止不好,就会受到别人的厌恶甚至辱骂。出言谨慎,做事勤奋,坚决履行自己说过的话,是美好的品行。言语行为都符合平常人的要求,这是君子最看重的。《易传·文言》也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