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础考点梳理 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及度量衡(附答案解析).docxVIP

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础考点梳理 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及度量衡(附答案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一)头衣

【冕】从月,即古帽,字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执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从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如《释名》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绡头、幅巾、帻(zé)。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巾】唐朝时,巾又称幞(fú)头,以纱为之,因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一衬子垫在里面。后又因两脚软垂,就用铁丝为干把“软翅”撑起来,就这样成了质硬的乌纱帽。如《灌园叟晚逢仙女》:“那桂枝上挂的,不是大爷的软翅纱巾么?”

(二)体衣

原始人是蓬头跣脚,不冠不履,以兽皮树叶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

【衣、裳】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后来变为衣短裳长,裳就加衣上。

如《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滢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陌上桑》:“紫绮为上褥”的“褥”是小衣;

《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则是短袄。

【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

【裳】古代指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裙与裳】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尔雅》说:“绕襟谓之裙。”意思是说要从衣襟斜下通过右腋,往下绕至腰臀间,以至前膝。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则接近。如《林黛玉进贾府》:“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

如《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着衣文化】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司马光《训检示康》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这表明:走卒穿士服,农夫穿丝履不合常规。五冕、九衮之类衣服只能王公贵人才有资格享受。他们寒冷时,有毛皮大衣(裘);天热时,有高级丝织品。而那些寒士庶人则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织)、褐(粗毛编织的灰色粗布)和缊袍(旧絮或乱麻填的旧袍)之类,如《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披绮绣,带朱缨宝石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配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颜色方面,隋唐及宋,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穿白色,唐时穿黄白两色,明朝则不许庶人用黄色。

(三)胫衣、足衣

【胫衣】上古时有裳无裤,但有袴,袴后无裆,只两个裤筒,类似后世的套裤。后来加上裆,称裈(kūn)。裈腿短的称犊鼻裈(因形状像犊鼻,即现在的短裤衩,一般为贫贱者所穿)。

【绔】今称套绔,左右各一,分裹两胫。参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绔》。

【足衣】就是鞋,上古称屦,汉以后叫履。上古时,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履丝鞋,贫苦人穿草鞋或光脚,如《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四)常见和服饰相关的名词解释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如《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白丁】指平民,没有功名的人。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如《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后多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绅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本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亦作“纨袴”。古代富家子弟所穿洁白光亮的绸裤,引申以称富家子弟。

如《林黛玉进贾府》:“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明代的一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书籍、案列评析、合同PDF、医学电子书、教学设计、课件、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