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西铭》诠释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西铭》为北宋理学家张载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全文总共仅有二百五十三

字,却高度凝结了张载思想的重要内容。张载站在批判佛老的基础上建构宇宙本

体论,解决了儒家对于解释形而上的“天道”本体的困难,对儒家“天人合一”

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完善。《西铭》中包含的“民胞物与”的终极关怀与“体用不

二”的哲学思维都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由其延伸出的如“理一分殊”、“万物一

体”等其他哲学命题也同样在学术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西铭》一经问世便引来学者们的关注,北宋时期的众多学者都对此文赞誉

有加,也做出了各自的阐发。程颢以“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仁说思想对张载《西

铭》的“民胞物与”进行了独到的诠释;由杨时所创立的道南学派格外注重对“分

殊之用”的说明;吕大临所作《西铭解》聚眼人道,强调学习功夫。在所有诠释

中,尤以“理一分殊”这一诠释影响最为深远,此说最早由程颐提出时主要关注

于伦理范畴,经由朱熹的进一步发挥后,便逐渐成为了能够运用在哲学体系各个

部分的重要命题。

可以说,前人的探索为朱熹对《西铭》的全面诠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

朱熹对《西铭》的诠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开始朱熹认同以程颢“仁

者浑然与物同体”说作为《西铭》主旨,并由此发展了其“仁学”思想。随着思

想不断成熟,朱熹逐渐转向至程颐的“理一分殊”说,并最终确定以此为《西铭》

大旨,在这过程中陈亮“经验论”立场的《西铭》诠释以及佛教“月印万川”之

语也对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一直到晚年,朱熹依旧不断为

过去的诠释与人论辩以正视听。朱熹继承程颐的观点,以“理一分殊”为《西铭》

的主旨,并按照事亲之诚明事天之理的逻辑脉络,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宇宙本体论、

心性论、工夫论和伦理观等思想体系中。朱熹严格划分形上形下,形成了统一性

和差异性共同显现的理气论,在为儒家建立宇宙论之后,朱子继续发挥“天命之

性与气质之性”、“仁者心之德爱之理”等命题到心性论中,证明天理与人性贯通

一体,并在最后落脚于个体生活当中,为修养功夫及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终朱熹建立起了一座以“理一分殊”为核心的哲学大厦。

朱熹集前人众说之大成,在《西铭》诠释史上定为一尊,后世学者亦纷纷对

其提出自己的新见或异议。朱子后学程洵、罗钦顺、陆世仪等人继承并发展了朱

子的《西铭》诠释;王阳明站在心学立场对程颢对《西铭》“万物一体”诠释做

出阐发;王船山对于朱熹《西铭》诠释进行批判,认为“事亲”方为《西铭》主

旨。此外,朱子学于14、15世纪传入朝鲜,影响迅速扩大,逐渐成为官学,李

I

退溪与李栗谷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都对朱熹思想有所创新。江户时代朱子学也

流传到了日本,著名的日本朱子学家林罗山对朱熹思想进行了继承与推广,在日

本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朱熹的《西铭》诠释,对其中的思想进

行说明和推广,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朱熹;西铭;诠释;理一分殊

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Ⅲ

目录V

引言1

(一)研究现状1

(二)研究意义6

(三)研究内容7

(四)创新之处8

一、北宋时期《西铭》诠释概述9

(一)张载与《订顽》9

1.订佛老之顽10

2.“天道”与“人道”合一11

(二)二程的《西铭》诠释15

1.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15

2.程颐:“理一分殊”17

(三)道南学派的《西铭》诠释20

1.杨时:“流于兼爱之弊”、“言体而不及用”20

2.罗从彦:“仁体义用”的政治思想24

3.李侗:儒佛之异在于分殊25

二、朱子《西铭》诠释的发展过程28

(一)早期:“仁”说的转变28

(二)成熟:转向“理一而分殊”32

(三)晚年:围绕《西铭》展开论战37

三、朱子《西铭》诠释的思想内涵40

(一)本体论40

1.改太虚为理40

2.理一气殊42

3.理气同异45

(二)心性论48

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48

2.仁者心之德爱之理50

文档评论(0)

136****65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550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