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郑唐户遗址2006年度发掘简报.docxVIP

河南新郑唐户遗址2006年度发掘简报.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新郑唐户遗址2006年度发掘简报 一、 唐户遗址发掘 唐家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市唐家村的西部和南部,位于苏水河和九龙河交汇处的角度平台上。东北距新郑市约13.5公里,北部距观音寺市约1.5公里(图1)。遗址北起唐户村北,东达潩水河东岸,西临九龙河西岸,南至潩水寨南,历代相传该地为“黄帝口”。遗址东、西、南三面环水,地势北高南低,台地高出河床7~12米,海拔123~126米。 唐户遗址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140余万平方米,是一处跨时代的聚落群遗址。其文化堆积丰富,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时期遗存。其中单纯的裴李岗文化遗存的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米,如果包括被仰韶文化等叠压的区域,其面积有可能超过30万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西南-东北向干渠从遗址西部穿过,占压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 2006年6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渠道占压的唐户遗址进行部分发掘。采用象限布方法,将发掘区分为4个区域,即Ⅰ至Ⅳ区。发掘区统一布方,采用年度加地点、区号和探方号的方式对探方进行编号,采用年度加地点和遗迹序号的方式对遗迹进行编号。探方面积为10×10平方米。2006年的发掘工作主要在Ⅱ、Ⅲ区进行,Ⅱ区发掘探方14个,Ⅲ区发掘探方31个,发掘面积共4380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为2580平方米(图二)。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址22座、灰坑33个、墓葬1座、壕沟1条、沟2条,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现将2006年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为了便于叙述,下文省略了探方、遗迹和遗物编号前的“2006ZXT”)。 二、 地层堆积简单,厚度一般 遗址原为高低起伏的岗地,由于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原来的地貌已被改变,局部地区文化层被严重破坏。从清理情况看,发掘区地层堆积简单,Ⅱ区的裴李岗文化层被汉代文化层叠压,Ⅲ区的裴李岗文化层直接被宋代文化层叠压。裴李岗文化层堆积较厚,厚度一般在0.8~1.8米左右。现以ⅡT0206、T0306北壁剖面,ⅢT0203、T0303、T0403北壁剖面,ⅢT1011、T1012、T1013西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 (一) 区中土、泥质土层结构 本区的地层堆积除西部九龙河东岸局部垫起外,基本未遭破坏,保存较为完好。其地层堆积状况(图三)如下。 第1层:灰黄色耕土,土质较松软,内含植物秸秆及现代砖、瓦碎块等。厚0.2~0.3米。 第2层:棕黄色土,土质略硬,结构疏松,内含植物根系及陶瓷片、砖瓦碎块等,为近代扰土层。深0.2~0.4、厚0.1~0.15米。该层分布于整个Ⅱ区。 第3层:黄褐色土,土质略硬,结构稍紧密。深0.35~1、厚0.2~0.6米。出土较多筒瓦、板瓦残片及泥质灰陶片等,为汉代堆积层。该层分布于整个Ⅱ区。该层下叠压G10,其年代为裴李岗文化时期。 第4层:灰褐色土,土质黏硬,结构紧密,内含炭粒、烧土粒等。深0.6~1.2、厚0.1~0.55米。出土少量泥质和夹砂红陶片,为裴李岗文化层。该层分布于整个Ⅱ区。H41开口于该层下,年代为裴李岗文化时期。 第5层:黑褐色土,土质坚硬,黏性较大,内含极少量的炭屑和烧土粒。深1.1~1.9、厚0.1~0.8米。基本未见有遗物出土。该层分布于Ⅱ区局部地势较低洼处。 第5层下为生土,浅黄色,土质纯净,内含细粉沙。该层分布于整个发掘区。 (二) 材料一:增加区土土地层 本区因平整土地,东、西部地层差异较大。东部因取土使文化层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地方耕土层下即为生土;西部河岸坡地多经垫起,与东部地面大体水平。Ⅲ区地面比Ⅱ区地面低1米左右。 东部地层堆积以ⅢT0203、T0303、T0403北壁剖面(图四)为例说明。 第1层:灰黄色耕土,土质松软,内含现代砖块、塑料制品及农作物根系等。厚0.2~0.3米。该层下有些区域直接为生土。 第2层:棕黄色土,土质略硬,结构疏松,内含炭粒、烧土粒及砖瓦碎块、陶瓷片等,为近代扰土层。深0.25~0.65、厚0~0.4米。该层分布于Ⅲ区东部局部。 第3层:褐红色黏土,土质较硬,呈团粒结构,内含炭粒、烧土粒等。深0.25~0.8、厚0.2~0.5米。出土泥质和夹砂的红陶片、泥质灰陶片等。该层与Ⅲ区西部的第6层相当,为裴李岗文化层。F5、G11开口于该层下。F5的年代为裴李岗文化时期;G11为自然沟,其年代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时期。 第3层下为生土,黄色,土质纯净,内含细粉沙。该层分布于整个发掘区。 西部地层堆积以ⅢT1011、T1012、T1013西壁剖面(图五)为例说明。 第2层:黄褐色土,杂有红褐色黏土块,土质较疏松,内含早期红陶片、瓷片及现代砖、瓦块等,为平整土地时的垫土层。深0.15~0.86、厚0.1~0.63米。该层分布于Ⅲ区西部。 第3层:浅灰色土,土质较软,结构细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