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7年11期).docx

  • 0
  • 0
  • 约2.41千字
  • 约 23页
  • 2023-06-13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适应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7年11期).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适应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研究 作者:单以才 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摘要: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人才链和技术链是高职专业设置科学对接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专业建设实践,认为有必要建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专业集群,以突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人才瓶颈。其次,通过明晰人才链和技术链在产业链对接产业集群中的地位与作用,基于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链和技术链构建了高职专业集群。最后,对机电类相关专业率先开展了集群建设的探索实践,为高职专业集群内涵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产业链;高职专业集群;人才链;技术链;协同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11-0031-05 工業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为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机,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新兴的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1]。我国政府的“中国制造2025”也将机器人明确列入今后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产业,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对不同规格的技术技能人才有大量需求。国内高职院校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高职专业建设研究结果表明,以专业集群服务产业发展,是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2-3]。然而,对于技术密集型工业机器人产业而言,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还有待建设完善的条件下,架构与其对应的专业集群并非易事,尤其是建设区域内校际专业集群。对此,笔者拟依托校内的专业群体,借鉴群体发展的思想,通过高职专业自身的协同建设,探讨理性建构高职专业集群,以期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有效对接。 一、 适应我国工業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的需要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工业机器人事业在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等技术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在理论研究、产品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相继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近期,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不断攀升,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涌现了一大批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制和生产的骨干企业(如沈阳新松、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安徽埃夫特、哈工大机器人、上海新时达等),并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聚区。 纵观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遍布于整个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主要表现在:高精度的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机器人推广应用难,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产业竞争力缺乏;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亟待健全。 为了缩小上述差距,甚至实现弯道超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到2020年力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3~5家和配套产业集群8~10个,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发展区域工业机器人产业要素的集聚、集约、创新与专业化,利于区域产业的协同创新。然而,仅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高职)、工业机器人应用维护专业(中职)、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来带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显然难以满足该产业链对知识、技术、人才的需求。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集聚和技术创新等要求,更期待高职教育能设置多个相关专业与其进行有效对接。 (二)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到100万台以上。据此推测,国内届时大约需要20万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运维、设计、集成、编程、安装、调试等相关技术人员。因此,高职院校围绕新生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积极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蒋庆斌等人基于产业链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将高职工业机器人教育锁定于系统集成与应用岗位,构建了该岗位所需的课程体系[4]。姚刚将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策划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5]。罗庚兴等人提出了“校企结合、课岗融通、项目引领”的高职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6]。宋云艳运用CBE教学模式构建了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系统[7]。牛志斌探讨了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8]。单以才等人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服务能力等方面,建立校企共建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机制[9]。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联合国内多家职业院校和知名企业,进行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 跟踪国内服务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职专业建设现状发现,当前大多院校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