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历史课教学目标“三性”实践的思考.docx

一堂历史课教学目标“三性”实践的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堂历史课教学目标“三性”实践的思考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如何汲取其中的几滴水去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使他(她)们健康成长,开放得更加艳丽灿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以求的神圣使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过几轮,这次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材课程改革上迈出了很大步子,总体来看,上海初中阶段课程编排还是值得肯定的。 围绕课程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体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一切目标的出发点,是主线,因为离开了知识与技能,没有基本历史知识的储备,不懂得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那么情感的体验, 态度的改变,价值观的构建就缺乏理论上的可能性。而如何真正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其中最关键的又是“过程与方法”的实施效果。这一环节是贯穿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二目标之中,可以这样说,教与学的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与学的过程的有效性,这又影响到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诸多教育教学理论都说明了教学有效性所涉及的二个层面——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检测课堂教学有效性。而如何实行交互作用的有效,从自身的实践经验来看,在目标制定中,体现“三性”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即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认知水平高低和课程内容的难度高低,针对性即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层次性即学段不同,课程功能不同,目标要求不同)。一般来说,这里的“三性”更强调的是年龄学段的不同。但我认为在教学的“三性”同样体现在同年级同年龄结构的“三性”目标的重要性,就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下面以 7.2《中国历史》第 3 课:“国家的诞生与发展”为例来说明。按照一般教学要求,该课教学目标的制订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国家是夏,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知道商汤灭夏和商朝的建立,了解盘庚迁殷后,商朝政局逐步稳定,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知道盘庚迁殷、桀纣暴虐、牧野之战等重要史实,知道夏商周的兴替。 了解干支纪日、纪年的推算方法。 知道了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商朝国力强盛时期情况的认识、理解盘庚迁殷对商朝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课文中“动手动脑”栏目的活动,掌握干支纪日纪年的推算方法。 通过对分封制、宗法制基本内容的了解,理解其对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所起的积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夏商周的兴替,说明了“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道理。 干支纪日、纪年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大发明和独特创造。 嫡长子继承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王位继承引发的纷争,为以后历代王朝所奉行。宗法制至今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有很深的影响。 本课教学重点一般教师都放在通过夏、商、周的兴替,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本课的难点: 从夏商周的更替过程中了解中国社会的特征。 认识分封制、宗法制的形成和影响。 从以上所列三维具体目标和重点难点来看,教师要在一堂课完成,普遍觉得有难度。从本人的具体实践来看,可以说现在除了在一个班级勉强完成了外,其余班级都没有完成,甚至在少数班级完成其中 1-2 个就很好了。因此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目标制定的“三性”原则,大大地修改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实现每节课学生都有所收获为目的。 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层次较低,而班级学生组成又存在着区别。(1)、(2)班是相对层次较好的班级,(3)、(4)、(5)班又是较低层次的班级。针对这种情况,我在(1)、(2)班采取了基本完成所订教学目标,而(3)、(4)(5)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重点去完成 1-2 项教学目标的任务。 片断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根据教学要求,我在上节课已经讲清了“禅让制”,学生已经了解原始社会后期“选 贤任能”的部落联盟首长的推选方式。并通过禹代鲧而为联盟首领是因为大禹治水有功的原因外,还因为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崇高品质,而现有这崇高品质的禹为什么在自己处理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问题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呢?这关键的问题是由于禹本人还是其儿子启呢?或者是其他因素。 同样一个问题,我在(1)(2)班的教学中,透过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学生基本上了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部落公有产品有了剩余,联盟首领凭借权势将公有产品据为已有,从而产生了私有制,禹为了保住自己已经取得的财富,当然考虑要有权力的保障,所以“家天下”最终取代了“公天下”。而这一问题在(3)(4)(5)班都遇到了困境,学生在逻辑推理能力方面的欠缺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