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docx

浅谈“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型教育思想是极其重要的,“生活教育”运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生活教育 引言 在新高考要求中,语文教学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将促进学生理解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起到促学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会采用“固定答题模板”式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分数。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同学在考试中“抢分”,但是也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导致学生产生对语文课堂抵触的心理,不利于课堂的教学开展。 教学内容枯燥无趣味性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枯燥的,特别是文言文及诗词教学。能够对文言文及诗词产生极大兴趣从而进行自主学习的同学较少。教学计划的要求、紧张的教学课时的安排,这也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敢过分创新,只能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这也就导致了语文课堂的吸引力不够,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生活教育”运用的作用 能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因为“面子”的原因,主动参与课堂的学生还是较少。在“生活教育”课堂模式下,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互动,这就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 (二)能够加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对于中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是极其无聊、乏味的。那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容易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情况,这也将极大地影响学生课堂效率。引进“生活教育”将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更好地主动去学习,让“乏味”的语文不再“枯燥”。 “生活教育”运用的方法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时刻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将生活教育与语文课堂有机融合。当学生处于情景当中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能够集中注意力、从而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比如,在教学李清照《醉花阴》时,该教学的一个重点为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思想感情。这就可以结合“生活教育”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及作者情感。 首先,可以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展示李清照的画像,然后询问同学:“同学们,来一起看一下屏幕上的画像,有谁能够说一说这个画像上的女人是什么样子的呢?”会有部分积极的同学参与到问题回答,会有同学说:“老师,这个女人是一个瘦瘦弱弱的、梳着已婚女人特有的发髻。”还会有同学回答:“这个女人眉眼低垂,透露着浓浓的愁绪,可以看出来她不开心。” 再次,老师就可以通过“生活教育”教育理念,引出问题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刚才有同学指出来了,这个女人梳着已婚女 人特有的发髻,说明她是已经结婚的状态了。我们可以知道,结婚是一件非常让人开心的事情,结婚后的人也应该是非常幸福的,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是瘦瘦弱弱的、愁容满面呢?同学们去思考一下,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我。”此时教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婚姻关系”这一青少年有所了解但又没有透彻理解的名词吸引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接着,老师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同学们通过多媒体、课外资料等多渠道对李清照生平进行探究、讨论,学生们自然积极参与课堂研究,上课时学生走神、开小差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王安石以游山为喻、借物言志是教学难点。教师同样可以使用“生活教育”理念,使之运用在课堂教学。 在课堂引入时,老师可以化身“导游”先向同学讲解王安石的人物背景,使同学们化身“游客”仔细聆听。然后“导游”再带领“游客”领略、感受褒禅山的景。再次,“导游”发问“游览”过程中的景物变化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提点学生回归课堂,站在学生角度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王安石如何把治学的道理寓于游记中以及这样写的好处。这样的“生活教育”引入课堂,不仅老师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将学生从纯粹的“抢分人”角色中跳离出来、进一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2】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年第2期 【4】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