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持》读书心得.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劫持》读书心得 记得很久以前刷过一个视频:一名学生马上要中考了,但是沉迷于玩手机。他的父亲怕孩子玩手机耽误中考,一气之下把手机从窗户里扔了下去,没想到这个男孩随即也从窗户跳了下去。一条年青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只留下沉重的叹息。这是一个被手机“劫持”的悲剧。 《劫持》它是由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医师和神经治疗师玛丽?K.斯温格尔(Mari K. Swingle)所写。作为一位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作者总结了20年的心理学博士临床经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手机、电脑等便携式数字设备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并从神经认知科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电子设备是如何劫持人类大脑的。 我们的生活是如何被劫持的?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记,它会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比如:原始时代,由于生存资源的匮乏,人类不得不参与掠夺与战争;农耕时代,土地决定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然而到了信息产业化的今天,为了接受信息,人类的大脑始终处于一个高水平的兴奋状态。在作者的临床经验中,脑波测量是一个鉴定人情绪是否稳定的有效工具。在诸多数据中,脑后叶θ/β脑波比率是鉴定人是否兴奋的关键数据。十年前,只要低于1.80,就说明患者处于一种过度兴奋的状态中。而今天,大量数据显示已经是1.00、0.90,甚至是0.50。持续的兴奋已经让大脑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在医院,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精神问题、身体疲劳、情绪抑郁、焦虑,甚至猝死。 什么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当身边都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时,就必然会处于一种总是在线的状态。停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人,有着严格的工作和生活界限,不管是从田地归来,还是从工厂下班,到家就意味着一天工作的结束。但现在大环境让我们始终在线。书中把人们的这种状态称为大脑紧张,或者说数字技术造成的精神疲劳。长期处于这种疲劳状态下的人,就会精神涣散、易怒和抑郁。也许会有人认为,青年人在这种超任务状态中很适应,但数据显示:现在青少年犯罪率、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的数据都高。 孩子为什么会爱玩线上游戏? 除了时代和大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喜欢玩手机游戏,还有更深层的因素。在生活中,孩子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规矩束缚。以前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户外玩耍和探索,但现在他们总是被一些规矩束缚着。我们正在系统性地把刺激、冒险和乐趣从玩耍中去掉了。当我们为玩乐建立了太多规矩时,它就变得不再好玩了;当规则越来越严格时,孩子们就越想打破它。于是,我们会看到运动场上满是不愿意戴护具,不按照预定规则出牌的孩子。在安全的束缚下,孩子的创造力、好奇心、冒险精神被严重打压,他们急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 游戏提供了一个弱规则和弱边界的释放空间。比如:在都市类游戏中,没人在乎你是怎么开车的,甚至可以把汽车开成碰碰车;在策略类游戏中,没人在乎你是先种庄稼,还是先修围墙;在战争类游戏中,没人在乎你拿的是冲锋枪还是AK47,人们只关注自己的游戏体验。输了不要紧,重新开一局;队友不给力?换一个就搞定;一个策略不奏效,换个策略,甚至换个账号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根本不需要试错成本。不管是二十年前我们喜欢玩QQ农场、俄罗斯方块,还是现在喜欢玩冒险、刺激或者是悬疑的游戏,数字世界一直致力做同一件事情,即拿出个大框架,设计一个大背景,然后不断丰富游戏视觉画面,丰富游戏内心体验。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体会的是一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在,这种自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他们只能到游戏中去寻找,在玩乐中释放。 教师和家长怎么做才不纠结? 找到病根,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书中提到:想减少孩子玩手机的时间,最好的方式是带他到户外。的确!“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户外活动可以给孩子放飞自我,自由释放。如此看来:劫持的反义词不是释放,而是自由。孩子被手机劫持,究其根本是在这个高规则的时代,他们内心渴望得到更多的自由。 结合当前大环境的双减政策,作为教师,如何优化课后作业设计,让孩子选择完成作业而远离电子设备呢?为此,我专门在班级展开了一场主题为:“希望老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的大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最后根据孩子们的提议,我归纳总结为三个部分:一、动(运动类,每天10分钟以上);二、静(阅读类,亲子阅读、阅读笔记、感悟等);三、创(创新类也叫动手类,小制作、小手工、画画等)。一个大原则就是:尽量避免机械枯燥的抄写和死记硬背式的练习,设计多感官参与,有趣味、有层次、有选择的作业。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以后,反馈回来的不是孩子的偷工耍滑,而是主动上进、挑战难题。比如:第一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班44人,其中21人完成一篇阅读理解训练;8人完成读书笔记;2人写了读后感,在有选择权的前提下,孩子们比我们想象更爱学习。 在双减之下,作为家长已经不用再纠结于孩子的作业,再上演鸡飞蛋打的一幕,可以更多时间享受母慈子孝的欢乐时光。

文档评论(0)

秋天的雨!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个人的努力就是最大的努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