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作】初中几何基本图形分析法·概论.pdf

【大师之作】初中几何基本图形分析法·概论.pdf

  1. 1、本文档共5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初中几何基本图形分析概论 作者 :徐方瞿 收到瞿老师发来 《基本图形分析概论》二十讲,急速拜读后,大师之作,受 益匪浅,字里行间尽现数学之美。今有空闲,征得徐老师同意,将此大作分享 给各位同仁,家长和同学们学习! 陕西西安·孟老师 2022年3月6 日星期日 目 录 第一讲 基本图像分析法 ·概论 第二讲 平行线 第三讲 等腰三角形 第四讲 等腰三角形 (平行线) 第五讲 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第六讲 直角三角形边上的中线 第七讲 轴对称型全等三角形 第八讲 中心对称型全等三角形 第九讲 旋转型全等三角形 第十讲 绕正方形中心旋转 第十一讲 全等三角形综合应用 第十二讲 平行线型相似三角形 第十三讲 平行线相似三角形的组合图形 第十四讲 三角形的中位线 第十五讲 逆平行线型相似三角形 第十六讲 过顶点的逆平行线 第十七讲 旋转型形似三角形 第十八讲 旋转型相似三角形 (旋转中心不是三角形的顶点) 第十九讲 与圆有关的角 第二十讲 特殊角三角形 第一讲 基本图形分析法概论 长期以来,平面几何是一门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学科,至今仍 是制约着教育质量提高和学生成才的“瓶颈”。现在社会上流行“不能输在起跑 线上”,但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倒在几何线上的学生何止成千上万。 那么,几何教和学之难到底难在哪里?实际上就难在三个字,即“规律性” 上。在教学中,老师们为什么不断地讲:“怎样想的?主要是多做题目,积累经 验,到时候自然会想”。“添辅助线有常法而无定法”,“添辅助线就是拿到一道 题目,先添一条试试看,不行再添一套试试看,多试几次总会成功的”,根本的 原因就是没有办法掌握几何问题分析方法的规律性和添加辅助线的规律性。事 实上,老师所作的这样一种回答,根本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最迫切地想要知道的就是几何问题思考方法、分析 方法的规律性,最迫切地想要知道的就是几何问题中添加的每一条辅助线是怎 样想出来的。由于传统的几何教学无法对学生的这些期待给出直接的、明确的、 准确的、科学的回答,所以笼罩在学生几何学习过程中的畏惧心理难以得到根 本上的消除,这也就是几何难教、难学之根本所在。 平面几何是研究平面图形的性质的数学学科领域,图形是几何研究的对象, 所以任何离开对图形、图形性质的研究的分析方法,要揭示几何问题思考方法、 分析方法的规律性都是十分困难的,在教学中要取得成功也是十分困难的,当 然这里所指的成功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的成功,而不是仅对少数、对特别优秀 的学生来说的成功。 任何离开对图形、图形性质的研究的分析方法,都很难在几何教学中取得 成功,现在我们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实际采用的分析方法大多还是传统的证题术, 这种方法的经典语言就是 “我们怎么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呢?要证明两条线段相 等,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这两条线段都和第三条线段相等;可以应 用等腰三角形;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可以应用正方形;可以应用比例性质等 等,等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一位老师是能够列举完的,一般都是列 举了几条就结束了,那为什么列举到这里就刹车了呢?显然老师无法讲清楚。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这里应用的是列举的方法,就是属于扩散思维的范畴, 于是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 哪一位老师都不可能进行完美的、毫无遗漏的列举,所以这样的方法在理论上 是存在缺陷的。另外,即使有老师进行了完美的、毫无遗漏的列举,将所有的 可能性都列举了出来,但由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可能性对这个具体问题的解决 来说,又是毫无价值的,所以许多老师也会感到没有必要去作这样详尽的列举, 因为这也确实会包含许多无效的思维和努力。然而实质性的问题还不仅是在这 里,关键的问题是当你列举出了这样许多方法或可能性以后,对这道具体的题 目来说,你是怎样作出选择的?是根据什么来作出这样的选择的? 从思维形式上讲,前面的列举是属于扩散思维,而后面的比较和作出选择 是属于集中思维。当列举出这么多的可能性以后,进行集中思维就需要对这些 可能性进行逐一的比较,才能最后作出选择,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这几乎是 不可能做到的。而在没有进行充分的、完整的比较之前,就作出的选择,显然 就会面临讲不清楚道理的困惑,或

文档评论(0)

浊酒一杯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陶**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3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