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情绪管理.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心理学家以前做过一个试验。他们把一只猴子通上电流关在一只笼子里。笼子里装有一个红灯,一个 开关,而后接通电流。猴子很不舒畅,前爪在笼子四壁乱抓,当抓住开关一拉,电流断了,红灯随之熄灭。 几次频频以后,猴子形成了条件反射,它两眼死死地盯着红灯,一见红灯亮了,它便快速拉动开关。这时, 心理学家又把另一只不知情的猴子放进笼子里,与先前笼子里的猴子串通在一条电路上。 (应该增补说明 一下,科学家预先对这两只猴子都做了全面体检,均为健康的猴子) 。让它们每日在笼子里待 6 个小时 (这是人类八小时工作制的有效工作时间) 。先进去的那只猴子一进笼子就两眼紧盯红灯,一发现红灯亮 就拉开关。尔后进去的猴子却象一个旁观者同样丝绝不知道红灯的作用。只看着红灯一明一暗自好玩。 六个小时一过,就把它们放出笼子,一块喂食,一块歇息。这样过了 30 天,先行进入笼子的那只猴 子死掉了。科学家解剖了这只猴子后发现,它的消化道所有腐烂。尔后进入笼子的猴子却平安无事,经检 查与 30 天前同样健康。 诸这样类的实验,科学家们频频作了多次,其结果迥然不一样。 于是,心理学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情绪是影响健康的重要要素。 从这一点出发,科学家警示人们:人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一个新的学科出现了 ――情绪管理 学。 情绪管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要素对健康的影响,研究科学控制情绪,以达到健康目的的学说。其实“情绪管理”固然是个新的名词,属于现代科学的范围,可是假如我们稍一留神,就会发现,关于控制情绪的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了。 2500 多年以前,老子就对控制情绪作过深入的研究。这一点,从《道德经》中就能够看得出来。 《道德经》 把情绪控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情绪管理的初级层次 ——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道德经》四十二章),老子认为,“和”是人间万物的一种存在 状态。万物皆有阴阳两面,而阴阳中的万物与万物中的阴阳是在相互斗争中相互依存的。 “冲气”是和的基本手段。 “冲气” 关于不一样的事物有着不一样的形式。而人类的冲气则指人与人的沟通或人体中的阴阳调 和。 人的心理也需要调解。 “平心静气”即是调解的基本目标,只有常常使心理保持在平心静气的状态,荣辱不惊,悲喜不忧才对健康有利。 关于 “和”的标准,老子也有论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老子教育人们,要心底平易得象刚出生的婴儿,无知无欲,这是 “和”的最正确状态,他还进一步指出,只有知道了“和” 的道理,才算懂得了人生的基本规律和道理。知道了这个道理,才能叫明,这样才有利 于自己的生命,这样才叫祥瑞。老子在教育我们:要存心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论遇什么事情都要有优秀的心态 ――这即是情绪管理的第一个层次。 情绪管理的第二个层次,就是 “不争” 。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教育人们要向水学习,对万物有利而不争自己的名利,滋润大地万物,却不求一点回报,即便十分浑浊的东西,它也能够容忍 ――深藏此中而表面沉静如初。正因为素来不争,因此才永久不会有忧患。 如何达到 “不争” ,老子有一套方法,那就是: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要为天下谷。敞开 胸襟,包含全部,收敛自己的锐气。 “大肚能容,容天下不容之事” ,不显摆自己的才华。虽有英豪之气,却一如常人。知道自己是人前之人(白),却常常处于幕后(黑);知道自己是人上之人(雄),却常常处 于人下(雌),不争名,不争利,不辞辛苦。大喜不欣喜若狂,大悲不没精打采,任何时候都不会患得患失――这不是在教我们学会管理情绪吗? 管理情绪的第三个层次即是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 假如说,前两个层次属于 “控制”的范围的话,那么第三个层次则完整属于“性格” 的要素。人们常 说:频频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能成性。当习惯一旦成为性格,那就 “泰山可移,禀性难改了” 。由 此可见,“自然” 在性格形成中的地点。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德经》第三 十七章) 在这里,老子频频重申的是 “自” 。这就是事物内部规律的要素,而不是人为的或外面的要素。 纵观《道德经》,此中四次提到 “自然”二字,分别是在 17 章“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23 章“希言自然”; 25 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及 64 章“万物自但是不敢为” 。在惜字如 金的竹筒时代,老子竟这样舍得使用“自然” 二字,足见这两个字对《道德经》表达主题的重要。 老子重申自然表此刻多个方面,学道,要道法自然,而 “道”之于人类社会的“德”也要出自自然, 不可以造作。造作出来

文档评论(0)

156****4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