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心理治疗的技术与步骤.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游戏心理治疗的技术与步骤

木偶游戏 与玩偶游戏相类似,木偶可以让儿童象征性地讲述故事并表演出他们的想象。这是一项古老的游戏形式,据说在中国汉代民间就开始出现这种游戏,也有人称之为傀儡游戏。 动物造型的木偶在儿童治疗中占居一席之地,因为它们为儿童提供了一种以不含威胁的方式来探索他们接受不了的想法、感情和行为的途径。 木偶游戏也是一个出色的团体活动形式。 1.木偶游戏中的不同动物造型是怎样被儿童赋予不同的情感和行为的? 2.用木偶游戏进行的团体活动形式有哪些独特的优点? 【讨论】 讲故事 自从加登纳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之后,相互间讲故事的技术在游戏治疗中受到显著的重视,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用于儿童治疗十分有效。 目的:通过相互说故事的过程,教导孩子用更积极、正向的方式来面对问题。 形式:基本的形式是让孩子先说一个自编的故事,在听完之后,维持原故事的架构,但更改中间过程及结尾的内容,使故事朝向更圆满的解决方式。 实施重点 1.规则: (1)孩子的故事必须是自编的,而非从故事书等他处抄袭而来。 (2)故事有开始、中间及结尾三部分。 (3)故事讲完后,孩子可以提出该故事的教育重点是什么。 2.听故事时应特别注意: (1)故事中的人物可能代表的是谁? (2)整个故事呈现的气氛是什么?跟孩子的人生态度吻合度如何? (3)故事中重要的主题及互动模式为何?跟孩子平时的问题及行为模式相关性如何? (4)故事中问题、冲突的解决策略是什么?跟孩子平时的策略相似吗? (5)有何种更适当的方式来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及冲突?如何在重说故事中表达出来? 3.重说故事:用孩子故事中一样的主角、背景、起始,但改变中间的过程及结尾。说完后,可以让孩子说说这个故事主要教人的是什么? 4.如果孩子凭空创造一个故事有困难时,可给一个大主题的方向,如:我们来说个有关买东西的故事,你先讲,讲完再轮到我讲。 规则游戏 潜伏期的孩子较喜欢有组织、有规则的游戏,规则游戏玩时需要自我抑制(等待轮到自己)和別人合作及遵守规则,故可增强儿童的挫折忍受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帮助儿童增进其社会化技能。 大部分的规则游戏都是透过代币的积分或以掷骰子来看谁最快抵达终点,隐含了输赢的概念。故儿童面对输赢的反应、对规则遵守的情形、甚至作弊,都是治疗上可讨论的主题。 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首次被Margaret Lowenfeld引入治疗技术,被称作“世界技术”。因为儿童把玩具放置在被他们称为“世界”的箱里。 使该技术得以发展到是美国学者彪勒和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夫。卡尔夫首次将该技术称为sandplay。 日本心理学家河和凖雄将其介绍到日本,并首次称之为箱庭疗法(HAKONIWA)。 沙盘 记录:放玩具的顺序,玩具在沙箱中的位置,来访者的解释。完成作品后最好能拍摄照片,但要提前征得来访者的同意。 特别强调来访者和咨询者之间的信赖关系,要求咨询者自始至终保持对来访者接纳、共感和理解的态度。 注意:分析不局限与来访者的一次作品,把来访者的每次作品保存、记录,分析每次作品间发生的变化、相互联系、发展的可能性。 对来访者的箱庭作品不限于用各种理论分析,还应从观赏和接纳的角度对待之。 【讨论】 看看下面几个沙盘,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讨论】 为什么沙盘游戏会在游戏治疗中会被许多儿童反复使用,为什么有些治疗者深信沙盘游戏比其他治疗方法更占优势? (三)游戏治疗的步骤 Gumaer的5R游戏治疗步骤 1. 建立关系(Relating) 2. 释放情感(Releasing feelings) 3. 再现重要事件(Recreating significant events) 4. 重新体验事情(Reexperiencing events) 5. 解决问题(Resolving) (四)游戏治疗中需要特殊处理的问题 1. 对游戏环境的好奇 “我为什么在这儿?”    “你跟我玩,有钱拿吗?”    “这些玩具是你的吗?”    “有其他人来过这儿吗?” 2. 矛盾、焦虑、喜忧参半 “我妈妈能和我一起进来吗?”   “别关门。”   “我在这儿害怕,但又很喜欢这儿。”   “我现在能回家吗?” 3. 对咨询师感兴趣 “你多大年纪啊?”   “你喜欢小孩吗?”   “我好像以前见过你的。” 4. 儿童和治疗者的关系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