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阶”学习进阶程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docx

运用“四阶”学习进阶程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用“四阶”学习进阶程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张东升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7期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面世,高中语文教学正迈入“新时代”——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专业教育走向素养教育。但是,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语文运用规律,有效培养与提升隐藏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背后的关键能力——思维能力呢?

一、“四阶”学习进阶程式: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推手

学习进阶是指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依托一定的学科问题情境,围绕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建模+应用”认知结构(图式)和一定的教学程式来刻画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不同层级的教学模式。

借鉴学习进阶对核心概念的图式理解、关键能力的有序培养和教学程式的刻画,结合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阐释,笔者探索出“四阶”学习进阶程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所谓“四阶”学习进阶程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按顺序推进激活旧知、添加新知、建构模型、迁移应用等四个基础层阶,呈现“建模+应用”层级教学特征,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层阶一,激活旧知。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效联结旧知识,并努力将新知识纳入并整合到已有图式之中,在此基础上实现意义建构,对标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同化”,“与主要聚焦于新想法相比,尊重学习者的已有想法并将新旧想法进行对比,学习者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层阶二,添加新知。指教师引导学生立足于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充分“诱出”学生的已有想法,尤其是那些已有的片面甚至错误的想法,产生认知冲突,从而驱动学习者积极学习与认真比较,通过修改甚至新建图式实现认知结构的迭代,对标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顺应”。

层阶三:建构模型。指在一定的问题驱动下,师生通过归纳与综合发现问题解决的原理、法则,并借助直观、简洁的图形、符号、结构化语言等予以表征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框架与程序。这种模型既是“顺应”后的自然产物,又是迁移应用的支架,有助于实现学习者自我调节的“平衡”,有助于他们解决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

层阶四,迁移应用。学习强调学以致用,但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点或考点教学和配套的机械式训练,学科教学的本质在于深入浅出地从复杂的事物中揭示简单的原理、法则,发现规律,建构模型,然后引导学生将这种模型应用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真实或虚拟问题,也就是迁移应用。

二、学习进阶程式案例

下面就以《荷塘月色》为例,围绕“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感觉形象地描绘某事物”这一问题情境,体验如何运用“四阶”学习进阶程式实现问题解决与思维赋能。

1.教学主题及目标

本节课主题为“妙手绘丹青——《荷塘月色》的描摹方法”,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①体味文中荷塘月色的描摹手法,梳理多感官描绘的技巧;②借助多感官描绘法,丰富景物描摹方法。

目标①指向模型建构,旨在体现结构化、系统化思考;目标②指向模型应用,旨在体现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2.“四阶”学习进阶程式应用

层阶一,激活旧知

情境创设:生活链接。荔枝为岭南佳果,且不易保存。白居易《荔枝图序》云:若離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有朋友初到岭南,之前未接触过荔枝。你会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帮他建立起直观、系统的印象呢?

在已有真实经验的支持下,学生很快就从形状、色泽、味道、口感等方面给出了形象的描绘,稍加点拨、补充与归纳,对于荔枝的多感官介绍(已有图式)也就基本成型了。(图1)

层阶二,添加新知

任务情境:实证比较。在描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月色》第4段)时,作者是否也调用了多种感官进行描写?请借助思维导图筛选关键信息,寻找证据。

学生通过提取、归类关键信息,很快发现作者运用视觉描写荷叶、荷花、荷波,调用嗅觉描写荷香,运用听觉描写荷叶下的池水,在印证朱自清也在运用多种感官描摹月色下荷塘的同时,在分析嗅觉分支时,绝大部分学生发现“渺茫的歌声”归并于嗅觉分支下的矛盾之处:歌声明明属于听觉,为何现在却放在嗅觉之下?作者明明在写荷花的清香,却为何用“渺茫的歌声”来描摹?

疑问产生之时,正是通感这一特殊比喻手法粉墨登场之时,稍加点拨,学生即恍然大悟:原来作者不但在运用多感觉描绘法,甚至还打通感官之间的界限创造性地应用多感官描绘法。(图2)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有“意外”发现:①原本分散描写的荷波、荷叶可合并于视觉分支,因而更便于比较分析,荷波与荷花同为动态描写,而荷叶则主要是静态描写;②刻画对象特征的动词、形容词作为关键信息被提取出来,并同级排列,便于发现“明珠”“星星”“美人”等比喻,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4A73P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