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春色满园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docx

文学天地春色满园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天地春色满园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

摘要: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积极的分析思维太少,往往还是教师独步讲台实行语言霸权的过程。但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据此,在多元理解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学生在外在的愉悦和内在的成功双重激励下,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的主动探究性学习,去探究蕴含在生动活泼的文字下的思想和意趣。

关鍵词:品读文学主动探究交流与合作

一、教改轮番而至教学依然故我

“一个时代越是强调什么,也就预示着越是缺少什么。”记得有人这样说过。正如屡屡强调要给学生减负,而越减学生负担越重一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是被有意无意的忽视。

有一篇报道,曾深深地触动了我。外国专家来北京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课,课上得精彩纷呈,无论教师的语言、板书、分析,还是学生头头是道的回答,都无可挑剔。下课铃响,教师学生还有陪同的领导,皆长长舒了一口气。评课时,领导礼节性地要外国专家先评一下课,专家沉默了半天,说:“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上课呢?看来学生全知道了。”我并没有嘲笑的意思,因为我们一般的教师,远没有这位特级教师的水平高,但是这说明了中国教育的一种现状。教师一言堂,忠实地做着教参的义务搬运工;学生洗耳恭听,工整地记录“标准”答案;甚至讲解练习讲到了仿句,学生也会下意识地竖起耳朵,停下笔,听教师念出例句,然后快速抄写在空题上。教学中少有积极活泼的主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就少有活色生香的意趣,而成了老慢无奈的温吞水。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文学能不断地使读者由浅到深地体验到美,而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这种趣味是必要经过学生自己深入其中的体味才能慢慢实现的,而不是教师辛苦灌输的。

以中国现当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为例,来说说文学品读的问题。小说往往看看兴味盎然,上起课来也许味同嚼蜡,与想象中的精彩相差十万八千里,而学生也最怕夫子自道老生常谈的一套。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我采取了大胆的放手教学来完成,把握一个原则:教师只做引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笔,寻疑、释疑。

二、教师放马引缰学生情思飞扬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他主导着教学的方向,决定着教学的成果,但是学生的活动才是最重要的。教学相长,须有双方面的投入。

《药》入了课本,往往就是教师学生遭罪的开始,精炼犀利的语言下似乎布满了陷阱,一不小心似乎就遗漏了哪个重要的知识点。有个同事一言道出苦衷:“听着自己苍白而不断重复的话,我讲到后面实在不愿再多讲一句了。”鲁迅在《不是信》中说过:“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我们也怕,怕的是教错了知识。其实,从小学就开始的鲁迅学习,已经为高中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不必非得每言必究,细大不捐。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大多数问题。

鉴此,我就让学生应用自己积蓄的知识来探一探“药”的甘苦。在由学生理出每一部分的内容与明暗线索的交汇之后,着重攻克第四部分。思路为:朗读文章,找出难以理解的字句;提出问题,先经学生讨论,如若不能解决,教师提示,绝不大包大揽。

结果学生讨论到了丛冢喻为富人祝寿的馒头中作者的辛酸愤怒,坟上花圈在清冷中迸出含着希望的呐喊声,华大妈心里不足与空虚的人性之常,夏大妈的羞愧颜色的深意,乌鸦、枯草和微风的意境营造和深化主旨等等,远比我预备的丰富周到。也许学生的答案还显得稚嫩,不如教参上来得深刻完满,但经过自己的思索,却无疑加深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理解。

《项链》作为世界性的名著,学生早已在英语里学过,更无须作嚼蜡般地逐段分析。我就抓住两点来深入阅读:1.怎样理解玛蒂尔德的形象?(主旨分析)2.比较英语《项链》与中文《项链》异同。(语言情节赏析)

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融采现实的经验,玛蒂尔德形象缤纷。

生1:我以为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是批判的。他毫不犹豫地设计了让主人公过十年艰难的生活,让她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失去美貌和青春,这是最大的惩罚。

生2:玛蒂尔德虚荣心确实是太强了一些。但是作者也仅仅是讽刺了一下,而我觉得其中有更多的同情在。“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中,“也”字就为她的追求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为什么别的漂亮姑娘可以过奢华高雅的上流生活,而她却必须坚守贫穷呢?作者是同情玛蒂尔德的。

生3:经过十年清贫,虽然失去了青春和美貌,却获得了平和从容的心境

文档评论(0)

183****12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