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渔戏剧理论的解读.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李渔戏剧理论的解读 摘要:作为生存于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不仅经历到了明末社会的变革动荡,同时也感受到了清初康熙盛世的繁华。古已有云:时势造英雄,于今而言,李渔在中国戏曲界已堪称一代宗师。原因有二,一他自己投身戏剧创作与舞台实践;二借前人之鉴并结合演绎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总结,且将其对戏剧的看法与观点编著于《闲情偶寄》一书中,故李渔堪称戏曲理论界的宗师。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戏剧理论、理论价值 引言:戏曲创作与演绎活动,较前清早已有之,例如关汉卿,汤显祖等戏剧创作的集大成者。而李渔,他对待戏剧的贡献已不单单停留在戏剧篇目的创作,还包括关于戏剧演绎等的理论拔高,最为令人称赞的便是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堪称最为系统和完整的戏剧理论专著。其中李渔最具创新性的便是深谙心理学性质的接受美学观在戏剧理论中的运用,下文将对其进行详细论述: 李渔个人资料及其著作 李渔,字谪凡,号笠翁。谈到李渔,他生长在一个明末清初社会风云交替的时代,所以他会因环境所迫,做出为“砚田糊口”的人生抉择。他曾从事图书出版,园林设计及组织戏班演出与创作,以此闯荡江湖去打“抽丰”,以获谋生。 当然,最初他还是醉心科举举仕的,奈何频频落第,正如他所写 :“才亦犹人命不遭,词场还我旧诗豪,……姓名千古刘蒉在,比拟登科似觉高。”该诗深透他落第后的无奈与挫败。于是此后他便转战小说与戏曲的创作,甚至不惜供养家姬,组成戏剧团,走至天南海北进行戏剧演绎。当然,凡事不会是一番风顺的,在当时那个历史动乱的年代,无论是民族矛盾还是阶级矛盾都是激烈与尖锐的,那为了生存,他在戏曲创作中也不惜讨好新权贵,迎合时势。好比他在《曲部誓词》中所言 :不过借三寸枯管,为圣天子粉饰太平,揭一片佛心,效老道人木铎里巷。不正是在向世人诉说他的人生际遇和生存时代由不得他尽情创作自己的戏剧作品,而是为时局所迫不得不借此帮助封建统治阶级传达惩恶扬善,令戏剧作品起到警示通言的作用。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渔仍旧坚持不懈的进行戏剧的创作与舞台演绎的摸索与实践,由此《闲情偶寄》便应运而生。 《闲情偶寄》是成书于1671年,即李渔年近70岁时创作完成的,是一部凝结李渔对戏剧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相结合后的产物。其中不得不谈的是李渔对待戏剧的创作结构的概念。即在他看来“结构”是一部作品的基本框架,是戏剧创作的整体布局,是一部戏剧作品好坏与否的关键所在,正如造物之附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就先制定全形。于是在他的理论著作中便将最为独创性与典型化的方法分为七个方面, 分别是:“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其中本人将针对其中两点“立主脑”“脱窠臼”结合戏剧舞台演绎进行简单论述,以此体现李渔戏剧理论创作理论的前瞻性与独特性。 戏剧理论中的核心观点与实例分析 正如上文所说,李渔在戏剧创作理论中,关于结构第一提出了自己的七方面,但具体分析其内容,仅有五方面内容。在此将对:“立主脑”和“脱窠臼”作出详细论述。 立主脑,就是确立一部戏剧作品的主要情节及主题立论,好好将所选定的素材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删繁就简,去突出主要的,核心的戏剧冲突,并将其作为该戏剧内容的核心线索,其贯穿全文。正如“白马解围”可作为《西厢记》之主脑、“重婚牛府”可作为《琵琶记》之主脑一样,在我而言,认为作者此举是充分为读者(观众)考虑,毕竟如果一台戏剧仅有小小的场地,短短的时长,甚至接受者尽是平民百姓甚至是目不识丁的妇孺儿童,不仅仅是场地时长受限,更关键的是你创作出的作品不被观众买单,即读不懂,看不明白甚至不知所云,这岂不怪哉? 戏剧于古于今,观看者恐怕都是普通民众吧,他们学识阅历参差不齐,甚至天差地别。如果戏剧创作者不考虑这个核心因素,单单只追求文学戏剧创作的精彩冲突与刺激,不考虑实际因素,那么恐怕后果将不堪设想。恰如李渔所说 :“戏剧中,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该是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即在戏剧创作中最忌讳的便是作品有诸多头绪与线索,齐头并进,不分主次。 最得人心且易被接受的作品,该是连缺乏社会经验的小孩都能明白。这恰与“减头绪”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李渔此举这不仅将戏剧创作中的弊病明显指出,还表现出他的戏剧舞台实践令他觉悟到,戏剧创作或演出也应充分考虑到市民百姓的审美接受能力。那么李渔这样的戏剧理论思想便与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的接受美学观念不谋而合, 即创作戏曲文学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到作品,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注意观众作为一个接受群体,能对作品起到至关重要的评判作用。那该林论的进步之处便是意识到了观众(读者)的存在

文档评论(0)

139****25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