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消渴”医案100例.doc

  1. 1、本文档共1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消渴”医案100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消渴医案100例,以供大家参详。 1 某右。 初诊:先寒后热咳呛,是春温肺疾。 风为阳邪,温渐化热,客气着人即曰时气。 怀妊九月,足少阴肾脉养胎,上气热气,肺痹喘急,消渴满闷,便溺不爽,皆肺与大肠为表里之现症。 议以清肺之急,润肺之燥,俾胎得凉则安,去病身安,自为不补之补,古人先治其实者邪也。 泡淡黄芩 知母 鲜生地 花粉 阿胶 天冬 二诊:喘热减半,四肝微冷,腹中不和,胎气有上冲之虑。 昨进清润之方,漐漐有汗,可见辛燥耗血便是助热,今烦渴既止,问初病由悲衰惊恐之伤,养肝阴滋肾液,稳保胎元,病体可调。 复脉去桂、姜、枣,加天冬、知母、子芩。 曹南笙 2 邵某,男,33岁。 初诊:1972年5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口干、舌涩、多饮、多尿、体倦乏力2年多。1968年夏季,曾因车祸撞伤头部,当时昏迷10多分钟,此后即经常感觉头痛、头昏、头晕等,并逐渐加重,未经特殊治疗。1970年开始,时觉口干、舌涩,体倦乏力,精神委靡,饮水量逐渐增多,每天喝水四五暖瓶仍不解渴,同时尿量明显增加,每天小便达十五六次之多;但饮食一般,食量正常,无明显增多,消化也基本正常。 曾经医院检查,×线颅骨摄片发现蝶略大,未见明显骨质破坏。 尿常规糖定性阴性,比重低(1.002~1.004),镜检未见异常,疑诊为尿崩症,在当地服中药150余剂,尿量略减,但口干、舌涩、体倦、乏力等症不见减轻。 诊查:体形消瘦,面色暗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略数。 辨证:肾经虚弱,气阴两虚。 治法:补肾益气,养阴生津。 处方:枸杞子15g 玄参25g 生石膏43g 五味子12g 天花粉18g 桑螵蛸15g 菟丝子31g 远志12g 生黄芪15g 生地25g 陈皮12g 白术15g6月20日患者来信:诊后服上方药30余剂,口干、舌涩、口渴、多尿等症均有明显减轻,尿量已近正常。 饮食较前略减。 近日有心慌、烦躁。再本原方略行加减。 嘱继服数剂,以观后效。 处方:何首乌18g 枸杞子15g 玄参31g 山栀12g 淡豆豉15g 生石膏37g 桑螵蛸 18g 五味子12g 天花粉25g 生菟丝31g 柏子仁15g 生地25g 橘红15g 生黄芪15g白术15g 砂仁12g 按语:尿崩症,临床上主要以口渴、多饮、多尿、尿比重降低、乏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甚至常因烦渴、多尿、日夜不宁而产生失眠、焦虑、烦躁等精神症状,属“消渴症”之范畴,故多以补肾养阴生津为法。 六惠民 3 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服之,虽困倦不妨。 自后下虫三四条,状蛔虫,其色真红,而渴顿止。乃知消渴一症,有虫耗其精液者。 琇按:此方神效,服之屡验。 张子和 4 厥阴为乙木之脏。 木能生火,火下守则肾水温,火升则肾水寒。 今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皆由火升之故;饥不能食,食则吐蛔,皆属肾寒之故。 此经所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审证处方,必须合乎病机。今宗长沙法主治。 乌梅三个 干姜一钱 黄柏五分 当归身五分 川连一钱五分 桂枝五分 附子五分细辛五分 人参五分 川椒三分炒 水同煎服。 (《南雅堂医案》) 按:证与经文相符,故用乌梅丸原方。 然将饥不能食,食则吐蛔释为肾寒,恐亦别出心裁之论。 陈修园 5 姜五三经营无有不劳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暗耗,液枯,阳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烁干枯,是能食而肌肉消瘪,用景岳玉女煎。 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考古治法,唯仲景之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本事方之瞎论神效散,取水中咸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二者可谓具通天手眼,万世准绳矣。他如易简之地黄引子,朱丹溪之消渴方,以及茯苓丸、黄芪汤、生津甘露饮,皆错杂不一,毫无成法可遵。 至先生则范于法,各有所宜而不囿于法,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阳是也。 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之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 邹滋九 金匮之消渴非三消症也,乃卒然之症,渴而小便多则火在上而肾阳反亏,故用肾气以壮肾水。 今认为三消之消渴而欲使八味升津以养胃,则笑谈矣。 徐评消渴之症有数种,案中俱未备,宜评考之。 叶天士 6 邓姓子,年五岁,渴饮不休,旋溺浑浊色如膏脂,肌肉瘪瘦,脉细而数,舌碎绛赤,此属肾消,乃真阴已竭,津液枯涸,势实危殆,岂苦寒直降,清凉止渴所能治?勉拟金匱肾气丸,五味子汤下,滋其真阴,兼助真火蒸动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阳光,庶或可救万一耳。 又六味地黄汤,加甜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